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昔日“农业荒漠”变身“生态粮仓”。奔盛草业供图
一
7月24日,几日阴雨过后,天气晴朗。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的万亩饲草基地一片生机。道路另一侧,未被改良的戈壁滩仍旧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咫尺之隔,两重天地!
从戈壁荒滩到饲草基地,过去与现在,保守与创新,在这里碰撞。
这个鲜活的对比,是当地盐碱地改良的一个缩影。
山川之变,来自思想指引。
在盐碱地改良这曲关于特色农业的乐章里,大背景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主旋律是德令哈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激昂变奏。
一切探索总会立足实际。
在地域环境的横轴上,德令哈宜耕土地后备资源以其他草地为主,但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盐碱化;在自身发展的纵轴上,从2019年的初步探索到2022年小有所得,再到2023年的形成经验,一种立足自身的创新让德令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要立足德令哈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要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有效提高盐碱地利用水平。
回看德令哈,在这片“金色世界”,昔日贫瘠、生态脆弱的盐碱地,正在转型为高效、绿色生态的“聚宝盆”。
二
作为可以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尽管海西州在全省率先启动盐碱地改良试点,但德令哈改良盐碱地所面临的挑战错综复杂。
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德令哈耕地面积21.6万亩(14400公顷),但耕地资源“家底”并不厚实,耕地质量不高,地力较差,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任务艰巨。
这是一种转型发展的需求:发展畜牧,饲草先行。畜产品的发展离不开饲草产业的发展,抓好饲草产业是实现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德令哈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基础产业。
但挑战不止于此。
相比其他地区,德令哈所处的柴达木盆地位于内陆干旱荒漠地带,主要以沼泽盐土、草甸盐土和残积盐土为主,由于土壤pH值高,碱化度高,物理性质恶劣,养分有效性低,盐碱空间差异显著,进行大面积改良和利用尤为困难。经过盐碱地专项普查,德令哈从土壤质地、盐渍化程度、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等因素分析盐碱荒(草)地开发潜力,梳理盐碱地16.7万亩(11133.33公顷)。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德令哈想要改良盐碱地,既需要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还得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并不是今年改良了明年就不用管,得一年接着一年干。”德令哈市农牧局农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许绍全说。
以尕海镇陶哈村和努尔村土地开发项目为例,德令哈市引进社会资本开展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有效增加耕地面积3万亩(2000公顷),但受制于土壤质量,前期种植效果并不明显。
向盐碱地要效益,德令哈如何一步步唤醒这“沉睡”的资源?
三
盐碱地改良是个世界性难题。
2019年,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落地德令哈,准备大展拳脚的鲍奎在尕海镇和蓄集乡承包了1.6万亩(1066.67公顷)地开始种草。谁知道,这1万6千亩(1066.67公顷)荒滩,1万亩(666.67公顷)都是重度盐碱地,种下的种子颗粒无收;剩下那6千亩(400公顷),算是中度盐碱地,收成也不咋样。
“别说种草了,就连表层的土,一刮大风都能吹跑了!”说话间俯身拨开草丛,水珠轻轻抖落,沁润曾经荒芜的土地。最初种植时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鲍奎眼前。
危机,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创新,指向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环节——盐碱地改良。
种植饲草——禾豆混播、保护播种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北斗卫星导航……一项项创新技术的应用,奔盛草业初步构建了以“科研试验基地+示范展示基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新型经营主体模式”为范例的“两地一站一体”和“产学研推结合”协同推广机制,主要种植的燕麦、苜蓿等粮饲兼用作物,面积达6.6万亩(4400公顷)以上,盐碱地改良总体效果较为显著。
种植谷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引种的23个谷子、19个糜子品种,采用大田栽培通用技术,田间管理均按常规方法。比较各品种间在当地栽培生育期、成熟度、株高、生物学产量(鲜重)等基础数据,研究种植饲用和兼用生产方式,为新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种植蕨麻——青海民族大学从68份蕨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63份高耐盐碱资源,将其种植在尕海镇、蓄集乡等部分重度盐碱地区。从种植效果来看,蕨麻成活率达92%以上,生长状况良好,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实现重度盐碱地成功种植蕨麻!
科技赋能,让德令哈盐碱地改良工作进入新的阶段:1公顷、10公顷、100公顷、1000公顷……一片片的戈壁滩在摸索中迈向生机勃勃。
在许绍全看来,走自己的路,谈何容易。
每一步创新,都离不开携手并进。秉承边研究、边改良、边实践、边推广的理念,及时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肥所等科研单位,有序开展盐碱地改良实验与实践。
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国家支持。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西北耕地保育与边际土地改良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专项(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改良与饲草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的成功申报,成为破解“卡脖子”问题的有力抓手。
每一项决策,都离不开通力合作。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签订以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带来多赢。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多管齐下,以前“干时硬邦邦的,浇水后白花花的,种一茬赔一茬”的盐碱地被激活,“沉睡”的生命力再次得以体现。
四
从实践看,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对促进农业生产提质、扩容、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几年来,德令哈通过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将相对条件好,提升难度小,增产潜力空间大的盐碱地改造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能降’的良田。”正如许主任说的那样,这背后的困难与挑战不仅让德令哈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也让其为全州乃至全省盐碱地改造改良提供了示范样板。
怀头他拉镇怀图村集体耕地盐碱改良地块面积2100亩(140公顷),为新开垦耕地,土壤盐分含量较高。一边打井取水进行漫灌洗盐、建设1.5米深排碱沟进行排碱排盐;一边种植耐盐碱作物燕麦和苜蓿套种。依靠物理改良和生物改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连续三年种植,大田盐碱明显降低,种植作物产量逐年提高。
还是在奔盛草业。4500亩(300公顷)地,原生盐渍化较重。秋天深翻30厘米进行晒垡,春天干土层完成燕麦播种,播种深度为3至5厘米,播种后及时采用指针式喷灌机进行淋灌,灌溉深度为10至15厘米左右,保持耕层湿度,避免地下深层水分携盐上升,有效阻断盐分上移。这种指针式喷灌、增施调理型有机肥和种植耐盐碱作物燕麦相结合的方法,让出苗率明显增高,出苗后保苗较好。
“就像在努尔村,我们通过科学改良土壤、推进适土适种、引进优质品种等措施,改变传统大水漫灌模式,全面推广水肥一体节水灌溉,全过程机械化种植、收割,不仅亩均产量逐年增长,而且在保证灌溉效率的前提下,大大节约了水资源,以往白茫茫的戈壁变为如今风吹麦浪的宜人景象。”德令哈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室主任张继德说。
五
新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技术路径,新局面离不开因地制宜的治理模式。
几年奋斗与探索,充分证明德令哈构建的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新趋势,也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数据显示,德令哈市挖潜耕地后备资源,积极组织开展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工作,有效增加耕地总量。2016年至今,德令哈市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共增加耕地面积近12万亩(8000公顷)。目前,德令哈市耕地播种面积较“十三五”末新增14.62万亩(9746.67公顷),达到34.62万亩( 23080公顷),种植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今年青稞亩产能达到200公斤!”四年前,家住柯鲁柯镇连湖村的王生强在畜集乡流转了近7000亩( 466.67公顷)土地。虽然有十几年经营种植合作社的经验,但这片戈壁滩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浇水、平地,整整两年后才有了起色。
“盐碱地改良确实是个技术活,比我想象中困难多了。去年80%的苗子都活了下来,一亩地能产五六十公斤。按照现在这个长势,今年有盼头!”
陶哈村是传统牧业村,全村121户中80户左右养殖牛羊。虽然有162万亩(108000公顷)草场,但以戈壁滩居多。
“奔盛草业流转的不少土地都是我们村的。通过改良,那片戈壁滩已经成了饲草基地。这对村里的发展有不少影响,就拿养殖业来说,村里养殖户购买饲草时,无论青干草还是青贮草,价格都有优惠。”尕海镇陶哈村第一书记胡斯楞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可以说,推进生态产业化既是推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现实体现。
“坚决守住耕地16.72万亩(11146.67公顷)、永久基本农田15.79万亩(10526.6667公顷)红线,探索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全力提升耕地质量。”重点工作擦亮了德令哈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也勾画了一幅“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画卷。
六
国土“三调”结果显示,全国盐碱地共有1.15亿亩(7666666.67公顷),分布在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等地的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的盐碱地,占全国盐碱地的96.1%;
据初步调查,海西州现有未开发盐碱地4386.25万亩(2924166.67公顷)。作为青海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盐碱地资源区,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盐碱地上留下的只是人们将其变成“丰产田”的想象。几十年后的今天,“碧波荡漾”的万亩饲草基地与首次在重度盐碱地成功种植出的蕨麻、层层筛选出的谷子一起,构成了德令哈生态产业化的探索图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盐碱戈壁荒滩“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传统印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的征程再次开启。
当10万亩(6666.67公顷)饲草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当饲草种植、牦牛养殖、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粪肥还田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当“草业公司+饲草基地+牦牛养殖基地(场)+牛羊肉及饲草加工+有机肥加工+合作社+农牧户”草畜一体化全产业链开始打造……沿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我们坚信——在盐碱地改良的征途上,德令哈有能力也有信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