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防建设和航天系统精神的重要内容……8月28日,青海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场活动核工业航天界座谈会在西宁召开。来自国内核工业和航天两大行业的与会嘉宾,围绕“勇做‘两弹一星’精神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主题展开座谈研讨。
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 闫宁
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在党的领导下,接续奋斗、勇攀高峰,取得了“天和”驻空、“嫦娥”揽月、“天问”探火、“北斗”指路等一系列辉煌成就,实现了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使我国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永不褪色的精神追求。从事“两弹一星”研制的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毅然归国,无数科研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奉献,为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科研事业孜孜以求,支撑他们前行的正是心中浓浓的家国情怀。核工业事业、航天事业是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是老一辈航天人的人生信条,“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已成为航天人永恒的精神本色,也是航天人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强大力量源泉。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创新发展的立足基点。老一辈航天人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实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壮举,打破了西方强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历史和现实一再警醒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换不来的,唯有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把国家的安全与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国家最大限度地调动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协作网,实现了“两弹一星”壮举,谱写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凯歌。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这也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奋力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最大的勇气。
铭记“两弹”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
原国营221厂厂长 王菁珩
我有幸带队参加了两次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的实弹发射试验和飞行试验(落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在实弹发射试验中,点火前三分钟出现故障,试验不得不停下来。在面临取消试验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工作队仅用三天时间排除了故障,发射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导弹弹头落点精度达到历史上最佳,近炸引信取得理想指标,硬是在10个月内完成首批任务交付和出口。
考虑到厂退役后维修需要,上级又委托另一家单位研制了另一种近炸引信,面临两家研制的近炸引信参与飞行试验的竞争,在一次飞行试验中,221厂研制的近炸引信稳定可靠,后续的任务,仍由221厂全部承担。
四年来,221厂完成了多批次生产交付、出口,取得外交战线上重大突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这个基地位于青海省,曾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作出过历史性贡献……”
221基地是发展我国核武器首先立功的地方,打造出中国的核盾牌,为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建立了历史功勋。
221基地是高科技战略产业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发展道路。
221基地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之一。这些“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杰出代表。
从选用反应效率高的“内爆型”原子弹,到采用扳机和被扳机中国特色的氢弹构型的爆炸成功,仅用了2年8个月,用较短的时间,少量的试验次数,较低的经费投入,达到了先进的核武器设计水平,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强劲动力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宣传处处长 王玉祥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航天科工六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建立最早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技术研究院,被誉为我国航天固体事业的“摇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97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科工六院研制生产的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最后有力一推,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六院干部职工用“一颗红心跟党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拼了命也要把导弹送上天”的精神气质,生动地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未来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传承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一是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不懈奋斗。二是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永不过时。当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一心、砥砺奋进,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就指日可待。
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加快推进核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 徐荣松
60年前,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寰宇。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奠定了中国的核大国地位,以核之能量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两弹一星”事业的创建过程中,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永不褪色的精神追求。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西方的核垄断与核讹诈,党中央作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一大批优秀科学家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投身到研制原子弹的事业中。70年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一直是核工业人永恒的精神本色。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创新发展的立足基点。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核工业的摇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两弹一艇”攻关、核科学技术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跨越,我国只用了两年八个月的时间,这是世界核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老一辈核科技工作者和全体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最大限度地调动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集中各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协作网,克服巨大困难,实现了“两弹一星”壮举,谱写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凯歌。
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感召下,原子能院始终不忘初心,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夯实核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牵头完成了多项重大战略任务,取得了一批核心技术成果,培养出了一批核科学技术人才。
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作为我国核科技策源地和核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原子能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核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核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助推“核人才”培养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周刘来
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作为培养“核人才”的重要平台,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合作,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核人才”的培养教育之中,作为爱国奉献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培育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
鉴往知来,砺行致远,伟大的精神需要传承和弘扬。学会始终与中国核工业发展同频共振,围绕核工业的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系统研判、牢牢把握核工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加快塑造、充分发挥核工业人才引领发展的新优势,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核人才”的培养教育之中,为核工业强国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
一是莫忘“来时路”:加强“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学术论坛、展览等形式,将“两弹一星”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播给更广泛的群体。
二是走好“当下路”:推动“两弹一星”精神在人才培养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引导各会员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导,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核人才”培养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坚定“未来路”:进一步深化“两弹一星”精神在核工业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的传承与实践,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核工业急需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大批核工业领军人才,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是每一位核工业人的神圣职责。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信念,加快建设我国成为核工业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石成砚 整理)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