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在青海这片热土上,守护‘中华水塔’之重任,并不止于一时一隅,擘画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蓝图,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打开新格局……”这是8月8日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守护中华水塔》中的旁白。这部全方位展现“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奇观与人文情怀的影片,展示了青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生态文明实践成果,让世人全面了解这一片被时光温柔以待的净土的过往与新生。
“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为青海擘画了蓝图,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三江源、守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政治使命。牢记“国之大者”,青海坚决扛起源头责任,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倾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使三江之源水清草盛、“中华水塔”源净流洁。
守护“中华水塔”,涵养生命之源
在三江源,每一滴水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自然的奥秘。青海省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创新生态保护机制,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使这片曾经面临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8月,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到当地干部群众心中。
蓝天白云下,果洛州达日县吉迈镇垮热村的草原管护员才多欣喜地望着自家草场,曾经退化的草场,如今牧草长到了30厘米高。“以前我们牧民挣钱大多靠养牛羊,每年盼着雨水好草长得多能多出栏,但是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和黑土滩扩张,养活牛羊越来越难。”才多回忆到。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后,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性的保护与修复。在治理黑土滩的过程中,达日县综合应用混播种草、配方施肥等多种农艺措施,恢复退化草地的植被,草地生态功能得以改善,生产力明显提高,曾经困扰畜牧业发展的草畜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此外,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吸收牧民群众从事草原生态管护,由草原的利用者成为保护者。而今,才多赚着出售牛羊和管护员的工资两份收入,他说:“我们这是生态好,生活好,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日子啦。”
久治县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涵养区,水资源丰富,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为加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久治县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和民间+志愿服务的“联防、联控、联治”互动共管机制,构建了三级河湖长管理体系,全县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草有人管、河有人护……果洛州辖区的44个乡镇中,有30个乡镇在黄河流域,14个乡镇在长江流域。自2005年至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二期工程完成时,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4%,植被覆盖率达到62.49%,其中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从20%增加到85%以上;共设置各级河湖长474名、河湖管护员5989名,实现了河湖水域全面覆盖。黄河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Ⅰ类,近15.48万人享受到生态补偿,吃上了生态饭。
如今,“三江之源”生态底色愈发亮丽,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对于维持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也为下游人民的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呈现自然之美
一只兔狲与藏狐狭路相逢,藏狐转着圈地挑衅,兔狲隆起身子备战,随后挥爪反击藏狐的进攻,藏狐渐落下风,最终被兔狲击败落荒而逃……这是今年初,发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玉树州曲麻莱县勒池村的一幕,被牧民卓玛加拍了下来。
10年前,曲麻莱县的牧民卓玛加与拍摄生态纪录片的青海云际漫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片人陈煜结识,他回忆:“当时他们找我带路,我也好奇这些花草、动物有啥拍的,于是就跟着他们在山上蹲了半个多月。”此后,卓玛加学起了摄影,开始对生活了40多年的家乡山水、生物格外关注。
经过陈煜摄制团队多年的培养,卓玛加拍摄的素材越来越成熟。用心观察并比较照片里的影像后,他粗略统计,所拍摄的野生植物有200多种、动物有40多种。他打算继续搜集,建立一个资料库,给后代留下一份家乡的生态记录。
“与卓玛加的相识给了我们启发,通过培养当地牧民成为摄影师,提供实时的生态影像。”陈煜表示,目前,与他们合作的本土摄影师达到200多人,团队教授他们摄影技能,也提供部分设备,这些本土摄影师凭借地理优势提供丰富的动植物影像,部分作品还在国内外影展上展出。
数据显示,目前青海省分布有陆生野生动物665种,分布的野生植物共有109科600属2867种。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开展专项行动打击非法交易,推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监测数量现在已超过1200只;特有物种普氏原羚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3400余只;黑颈鹤种群数量10年间增加了1400余只,达到2600余只;青海湖裸鲤蕴藏量恢复到12万吨……
青海生态摄影师的作品,在反映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对提高公众意识、支持科学研究和监测、记录环境变化,对维护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的作用,成为青海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注脚。
提升水源涵养,保障生态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基。青海省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湿、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提升三江源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湿地面积增加,草地覆盖度提高,不仅增强了区域的生态韧性,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自然解决方案。
“初到青海,我就被洁净的环境和满城的花木惊艳到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真好!”8月,从北京来青海旅游的邹婧一家,一到西宁就被凉爽的天气和洁净的市容所打动,一个劲地赞叹来对了地方。
邹婧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她有位长辈来过青海,说这里干旱、风沙大,而当她亲身到来,才发现并非那样。尤其是她在做攻略时发现,青海是中国湿地面积最大的省份,全省八个市州都分布有“国字号”湿地公园。
“我发觉这里雨水丰沛,空气也湿润,西宁市区里的北川河、宁湖湿地公园我都去了,不仅植物茂密,鸟也特别多。”邹婧说,她还结识了几位来自省外的观鸟爱好者,他们都说在青海几乎可以看到所有高原地区的鸟类,而且数量众多,表明当地的生态环境优良,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足以满足鸟类生存的需求。
2024年的公开资料显示,青海省湿地面积712万公顷。近年来,青海出台了《青海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青海省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试行)》《青海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法规,旨在用最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恢复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据《2023年青海省水土保持公报》统计,202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5.88万平方公里,与2022年相比减少1395.51平方千米,减幅0.87%;水土保持率达77.2%,较2022年增加0.2%。全省水土流失防治整体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持续实现“双下降”。全省地表水出境水量732.4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了11.2%,近年来,地表水出境水量均高于多年平均值。
今天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万物峥嵘的壮美画卷。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青海正以实际行动聚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画卷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将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中华水塔”永葆生机无限,清流永续!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