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自2010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实施“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发展战略以来,青海枸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品牌影响力且发展潜力巨大的高原特色优势产业。
枸杞,在为农牧民增收的同时,也在发挥“高原红果”的独特作用。据统计,2023年,青海省枸杞种植面积42.75万亩(1亩≈0.067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枸杞产业年产值近30亿元,综合年产值达到百亿元,枸杞采摘年务工人数近7万人,劳务总收入达5亿元,它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高原红果”——致富的动力
枸杞,是青海省分布广、面积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经济林树种。作为我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依托柴达木盆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已经将枸杞这株“高原红果”发展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与富民增收产业。
7月下旬,在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环城路两侧的枸杞园里,长势喜人的棵棵枸杞树枝繁叶茂,颗粒大、颜色红、含糖量高的“高原红果”挂满枝头,头茬有机枸杞鲜果已进入采摘期。
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使得柴达木盆地成为种植生产枸杞的一个重要区域,一颗颗皮薄、籽少、肉厚、汁多的枸杞,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青海的枸杞一年要收三茬,从7月底开始采摘,到10月份左右结束。”种植户王建宁介绍说:“我承包了2000亩地种植枸杞,去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
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扩大,枸杞流通和深加工企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枸杞产业已成为乌兰县的一个主要产业。
清洗、压榨、灌装、包装……按比例配制好的枸杞鲜果通过加工,变成不同规格的红枸杞原浆。在青海省天精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经过多道工序后,一个个不同规格的袋装、瓶装红枸杞原浆生产完成。
“作为一家集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枸杞深加工企业,我们建设有国内技术领先的枸杞原浆深加工生产线,枸杞干果烘干、色选加工生产线和枸杞干果分装生产线。”公司总经理霍跃龙告诉记者:“我们年加工鲜果1.2万吨,生产枸杞原浆1万吨,枸杞干果烘干、色选加工5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
如今,乌兰县的枸杞种植面积已达2.19万亩,产量3942吨,产值为1.2亿元,县域内逐步形成了宁杞、柴杞合理搭配的特色枸杞产业种植格局。目前,种植枸杞1000亩以上的企业、合作社有3家,种植规模在300亩以上的枸杞种植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6家,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余家。
格尔木市大格勒乡菊花村位于大格勒乡的最西端,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菊花村枸杞种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菊花村第一批枸杞种植户,村民杜金彪见证了“红果”带给家乡的变化。“我手上拿的就是我们家种的枸杞,颜色鲜红,颗粒饱满。”他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以种植紫皮蒜、青稞为主。“开始种植枸杞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不掌握技术,碰到了很多困难。后来通过专家指导,手把手教我们修剪、封枝,我们就逐渐掌握了这门技术。”杜金彪说。随着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菊花村的枸杞品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一开始的240亩试验田,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亩。枸杞不仅为村民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也吸引周边的村民加入到了枸杞的种植行列。
据格尔木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格尔木市正在加快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枸杞产业,以延长完善“产业链”、提升优化“价值链”、打造高效“供应链”为抓手,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们引进了枸杞的锁鲜生产技术。通过锁鲜,可以更好地保持枸杞的原生状态,避免脱色、板结等储存过程中这些容易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枸杞产品的附加值。”格尔木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青芬说。
格尔木从事枸杞种植、加工、出口的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韩锋林补充道:“在法国,很多人拿枸杞当零食吃,还有人给它裹上巧克力脆皮。加上奶酪、坚果等,做成精致的甜品。我们的枸杞在海外市场供不应求,每年,早在收获之前的4月份,我们就收到订单和定金了。”
如今,大格勒乡四个村联合成立了杞红小镇,携手打造枸杞产业化品牌,提升品牌效益,同时还谋划包括锁鲜技术等在内的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红果”发挥更大的能量,让这片土地成为生机勃勃的枸杞海洋。
“高原红果”——“圈粉”的魅力
“以前看到的红枸杞都是干果,新鲜的红枸杞原来是这样,大而饱满、色泽鲜艳,让人垂涎欲滴……”在2023年9月举办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当一粒粒鲜果从柴达木盆地的田间地头走上服贸会展台,瞬间“圈粉”无数。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经常性搭建平台,“青海产”有机农畜产品不断外出,吸睛又吸粉,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过去不太了解的“高原好物”。青海红枸杞之所以被“圈粉”,是因为消费者看好它的口感和品质,看好它的有机认证。
青海枸杞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左右,“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柴达木盆地的核心区域。这里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空气湿度低,光热资源充足,土壤中硒元素含量高,植物病虫害相对较少。这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枸杞有机物及糖分的储存,出产的枸杞黄酮含量较其他产区高30%左右,产品优质率达到70%,天然带有生态有机、高原绿色、健康养生的“绿色标签”,因而形成了国际上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多年来,青海始终坚持以有机枸杞引领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启动有机枸杞标准化基地认定管理。相关数据显示:自2018年至2022年开展青海省有机枸杞基地认定工作以来,全省通过认定的企业已达57家,认定面积61万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有机食品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具备深厚的市场基础。种植有机枸杞,生产有机、绿色枸杞产品,于是成为青海枸杞企业发展的目标。
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获得国内第一张中国枸杞有机认证证书的企业,现在拥有有机枸杞种植基地10000亩。该企业总经理赵海东介绍说,目前,企业年产有机枸杞鲜果2000多吨,有机枸杞原汁500吨,有机枸杞干果400吨。有机枸杞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产品出口欧洲,连续12年的枸杞出口额都位列青海第一,占全省枸杞出口总额的50%以上。
位于海西州都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都兰丰海枸杞有限责任公司,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柴达木腹地,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有机枸杞种植基地4875亩,经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和德国SRS国际认证机构认证,分别取得了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欧盟有机证书。“企业现有‘沃山农’品牌的有机红枸杞、有机黑枸杞、有机菊花、有机藜麦、枸杞花蜜5种类别产品,在市场上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公司总经理马宁乾告诉记者。
在深耕枸杞产业多年的霍跃龙看来:“如今,企业依托乌兰地区及周边特色生物资源,以有机枸杞、黑枸杞、藜麦等为主打产品,实现了园区由原有的粗放型农牧业加工业逐步向生态型、绿色型、经济型的精细加工转变。今后将通过技术专家团队的努力,建立更加高效的枸杞生产加工体系,将生产高端有机枸杞加工产品作为企业目标,着力打造生产、储藏、加工、销售、农旅为一体的绿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有机、绿色是青海枸杞产品的优势所在,也是适应市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青海省从技术链和产业链两个方面,努力推进柴达木枸杞产业的科技创新,加快产学研用结合的步伐,采取“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组织”的方式,构建“四位一体”的研发、示范、推广转化链,大力推广、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全省各农牧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发各种枸杞新产品,冰鲜果、枸杞原浆、浓缩浆、枸杞叶茶、枸杞全粉、枸杞酒以及枸杞籽油、枸杞多糖的萃取和分离产品相继面市,并且推出了国内第一款有机零添加100%枸杞汁、推出100%原酿的纯天然有机枸杞蜂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形成。随着枸杞种植规模和加工规模逐年扩大,青海高原的枸杞产业正在向着集约型、效益型的方向阔步前行。
“高原红果”——发展的实力
作为全国重要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枸杞产业已然成为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标志性产业。
近年来,青海省相关部门以建设“中国有机枸杞产业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产、学、研”全链条贯通,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发展之路,枸杞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凸显,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
青海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枸杞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青海省有机枸杞标准化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枸杞有机栽培基地建设技术规程》《黑果枸杞有机栽培基地建设技术规程》《柴达木枸杞团体标准》等多个指导性文件、技术规程及地方标准,完成省级科技成果1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20余项,先后培育出产量高、抗性强、适应范围广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青杞1号、青杞2号、青黑杞1号和柴杞1、2、3号等良种,研发出符合柴达木盆地土壤条件的滴灌肥配方和应用篱架栽培技术,使枸杞产量提高10%,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针对青海省枸杞品牌建设滞后的短板,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依据青海生态优势和枸杞的品质优势,打造了“1+N”即“区域公用品牌(青海枸杞)+企业自主品牌”的运营模式和“青海枸杞”区域公共品牌,发布了青海枸杞“柴达木”“神奇柴达木”等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柴达木枸杞”已入选中欧互认的100个地理标志产品,成为消费者喜爱的新晋枸杞品牌,18家企业获得“柴达木枸杞”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
同时,借助青洽会、国内外展销会、推介会等形式,在杭州设立柴达木特色农畜产品展示体验馆,建成中国有机枸杞交易中心、西宁机场都兰县绿色有机馆,面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启动“三地百柜”“浙里百柜”的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推广青海枸杞品牌,不断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目前,青海省从事枸杞种植、加工的企业已有116家、专业合作社6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年产干果近10万吨。枸杞干果、冻干果、枸杞冰鲜果、枸杞原浆、浓缩浆、锁鲜枸杞等新产品相继涌现,并远销欧盟、美国、日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相关人士介绍:今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强化科研创新,破解良种培育、新产品研发、机械化采摘等技术难题,大力推进有机枸杞标准化基地建设,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枸杞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促进高原特色品种向国际市场输出,不断提升青海枸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信在各方努力下,青海枸杞会不断破圈,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成为高原特色优势产业中最明亮的“红宝石”。
记者感言:护航“柴杞”质量安全 擦亮“金字招牌”
作为传统中药,“柴杞”自古以来被列为药食中的“上品”。古籍中记载的传统功效且不说,如今,“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价值,正在被现代科技所一一揭示。作为国际国内最大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青海不但有国内罕见的千年天然枸杞林,而且是全国枸杞出口最多的省份,枸杞占青海农产品出口额近五分之一。
青海柴达木枸杞生长于世界超净区的柴达木盆地,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爽、雪水纯净,且沙性土壤中富含硒、钾、氮等多种微量元素,枸杞品质良好,广受好评。
好枸杞成就好产业,好产业亟需好发展。近年来,在青海省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引领和推动下,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迈上了新的台阶。截至2023年,全省枸杞种植面积已达42.75万亩(1亩≈0.067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枸杞产业年产值近30亿元,综合年产值达到百亿元。
质量是枸杞产业发展的基石。青海将质量安全和质量提升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努力守好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生命线。
作为枸杞产业主管部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与农业农村厅全力保质量、育品牌,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指导枸杞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产品全程溯源机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绿色种植要加大源头管控,才能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好枸杞。青海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持续加大“良种+良方”技术培训推广力度,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扩大绿色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完善绿色防控体系,指导企业尤其是分散小农户按照绿色防控技术方案科学防治。
此外,完善产业标准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制胜法宝。近年来,青海枸杞以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设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成功编制了《地理标志产品柴达木枸杞》青海省地方标准,而且公布了《枸杞》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完善了青海枸杞地方标准体系。在安全指标制定上,纳入了多项检出频次较高的农药指标,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也能引导企业更加科学规范地种植管理枸杞,实现枸杞产业发展有标可依、有标可执,从而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不仅如此,加大力气严格监管措施,保障枸杞质量安全也成为枸杞产业的必修课。一方面,为有效加强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面保障枸杞产品的质量安全,青海枸杞产地持续完善追溯体系建设,形成了涵盖生产、贮存、包装、销售等环节的出口枸杞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地理标志产品柴达木枸杞》地方标准中的环境要求、种苗要求、灌溉要求、工艺要求、质量要求,努力提升企业枸杞标准化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青海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抽检力度,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将全面强化风险防控力度作为重中之重,以日常巡查与现场快检相结合,依托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快检枸杞干果;深入推进“治违药、控药残、促提升”专项行动。2023年度枸杞专项抽检合格率为98.44%,比之2022年有了大幅提高。
在确保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青海也在通过新产品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努力打响“柴达木”枸杞品牌,实现青海枸杞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最大输出地的定位。与此同时,青海政府部门及企业着力补足枸杞在系列产品开发、产品保鲜、装备研发、生产率提升、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积极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相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质量安全管理,持续健全枸杞产业标准、绿色防控、检验检测、产品溯源建设,青海“柴达木枸杞”定当以自身实力擦亮“金字招牌”,向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进。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