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林下生金,生态富民。当生态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当群众靠生态资源吃上“生态饭”,“生态之花”正在海东各地绚烂绽放。
依托广袤的森林资源优势,海东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新模式,让林下经济为乡村注入全新活力,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
“林下蘑菇”“露营经济”“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食用菌带动“产业之花”
青山秀丽,溪水潺潺,夏日的海东市平安区峡群森林公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在山清水秀的风景画之中,不远处的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显得格外静谧和谐。
7月31日,走进位于庄科村的海东市平安区盛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君喜上眉梢,满心欢喜感叹着大棚内种植的食用菌实现了大丰收。“目前食用菌进入了成熟采摘期,今年又有个好收成呐!”
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内,一列列菌包错落有致的摆放,生长成熟的羊肚菌、玉皇菇、平菇等食用菌正“翘首”等待着工人的采摘。魏君和工人紧锣密鼓地进行采摘,一筐筐采摘好的食用菌,被搬进运输车内,准备发往省内外各地。
三合镇党委组织委员汪发红表示,近年来,三合镇在不断扩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正在让绿野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土壤,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依托气候、区位等优势条件,魏君看到了食用菌的发展活力,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他带领着村民走出了以“林下蘑菇”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一开始村里没人会种植食用菌,除了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几乎没有其他产业的发展。几年前,平安区从四川省农科院成功引进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后,我就想自己试试,这一试就种到了现在。”魏君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与食用菌的“不解之缘”。
“羊肚菌对土壤条件、气温、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的要求很高,种植前,我们会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确保形成适宜种植的环境条件。”魏君介绍,这不仅是创造有利的种植条件,也是土壤保护的有力举措。
“不仅是在土壤保护上加大力度,我们在种植中所制作的菌包,都是将麦草、玉米芯、玉米秸秆等按一定比例进行调配,种植全过程不播撒任何化肥和农药,做到绿色纯天然种植。”魏君补充道:“在食用菌成熟后,菌包中的成分还会进行还田利用,作为农田的肥料,实现了有机循环。”
生态林下,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从最开始在0.3公顷土地上试种,到现在成为拥有29个温室大棚的种植大户,魏君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食用菌供不应求,销路更是不用愁,一早就被来自上海、云南等地的顾客订购一空,如今他每年的收入稳定在20万元以上。近些年,魏君积极带动村内1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可达万元。去年起,他还成功试种玉皇菇和平菇,将自己的食用菌种植种类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现在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我还想进一步做大做强,把合作社打造成集菌种供给、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把食用菌的红利分享给更多的村民!”对未来,魏君信心满满。
金莲滩盛开“露营之花”
盛夏时节,海东市境内的青沙山,郁郁葱葱的林木如一片绿色海洋。7月31日,记者来到青沙山下的金莲滩,一顶顶帐篷如同点点繁星,散落在开阔的绿树灌木间。尽管才10时,但已有好几拨游客早早抢占了有利位置,在搭建好的帐篷下,摆放自带的休闲桌椅及各类美食。
“真是巨划算!”来自西宁的游客韩女士边准备吃食边说,这儿一顶帐篷加一个幕布和炉子,一天仅一百多元,关键是可以沉浸式体验亲近自然回归本真的闲适、“复得返自然”的惬意。
金莲滩,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藏族乡药水泉村,因这里气候宜人、景色秀美、空气清新,夏季林地内金色的矮金莲花、金露梅、银露梅、绿绒蒿、蒲公英等野花竞相开放成一片金灿灿的花海而得名。
为适应旅游消费新趋势,查甫乡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禀赋和人文景观,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点,大力培育“露营+”新业态,让游人来此,一顶帐篷一壶清茶,可夏赏山水画,冬吟白雪诗。
查甫乡党委组织委员郭旭升介绍,通过党建引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金莲滩优良的生态资源、茂密的植被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绿色休闲完美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休闲打卡地,更成为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引擎。
“林下共安置小木屋、蒙古包、天幕、烧烤炉70个35套,集户外烧烤、亲子徒步、私人订制、山野露营等多元内容于一体,游客不用带帐篷、食物和野炊工具,可一站式搞定。”露营地投资者马小龙说,今年主要是做好生态环保、森林防火和汛期安全三件事,尤其是在做好生态环保的前提下,打造林下产业发展绿色经济。
“今年5月金莲滩露营地开始运营,药水泉村‘两委’和投资者马小龙签订了10年的合同,分三个阶段逐年增加租金,10年预期有50万的收入将全部归入到村集体经济。”药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聚财介绍,今年5万元租金和押金,已到账4万元。
以林下休闲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露营经济”背后,是“红色引擎”激活“绿色产业”的活力所在。
金莲滩露营地打造,盘活了药水泉村闲置资产,还为村内4名待岗人员稳岗就业,平均每人每月在农业收入基础上增收3500元,周边村民也通过自发售卖地方土特产,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村民张永寿是药水泉村脱贫户,今年6月他放弃外地的工作,成为营地的工作人员,负责安保工作、游客疏导及车辆引导,一年下来收入超过万元,圆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露营+烧烤+N’新模式在金莲滩开出绿产‘繁花’,林下休闲开辟了‘掘金’新赛道,不仅激发了当地乡村文旅及林下经济消费新活力,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新亮点。” 郭旭升说,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原有地形风貌前提下,按照“村委会+旅游+农户+社会资本”模式,将“生态价值”转换为“生态经济”。
植物宝库绽放“山珍之花”
8月1日一大早,威北公路和岗青公路沿途车流如潮,去往互助土族自治县北龙山景区的旅客步履匆匆,道路两旁一会儿是苍翠的青山,一会儿是金黄的麦田,一会儿是潺潺的水流,一会儿是青山间散落的牛羊,俨然一幅田园牧歌图。
山峦叠嶂,水流清澈,环境幽静,山峰俊秀,森林密布,景色秀美,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腹地的加定镇群众“靠山吃山”,一边保护赖以为生的生态环境,一边端起“生态碗”吃起了“生态饭”。
扎隆口村村民石明成是一名生态护林员,从2015年开始就负责扎隆沟的67公顷生态管护任务,日复一日的巡山和道路沿线生态管护,让他对这片土地生态环境的变化再清楚不过。
石明成说:“沿线的垃圾桶日益增多,游客也越来越自觉,村里每周都会进行环境整治,每年都要评选出‘美丽庭院’示范户,家乡一天比一天美。”
加定镇镇长林盛春告诉记者:“绿水青山是加定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大的发展优势,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旅游活镇、文化兴镇是我们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持续维护美丽的绿水青山,加定镇充分利用宣传动员、污染防治、卫生整治、问题整改等措施,在不断擦亮“加定公园”名片的同时,充分挖掘天然山野菜、中药材等林业生态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路径。
走进加定镇下河村村主任赵国全家,院落中摆放着刚从村民手中收购的野生花椒、鹿角菜、柳花菜、羊肚菌、蕨菜……这些纯天然无公害的山野菜,日益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
“这些天然奇珍深受游客青睐,去年媳妇在家门口摆摊,10天左右就挣了4000元,以前我自己干,现在我带领全村人一起干,只要不偷懒,致富绝对行。”赵国全一边摆弄着花椒,一边满脸欣喜地憧憬着未来。
“靠山吃山”,赵国全干山货生意有些年头了,早就从中吃到了“红利”,2022年开始,赵国全打算将这项“事业”做得更大更好,于是投资试点打造“北山特产”品牌包装,为下一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打基础。
没想到一试便成功了,从村民手中收购来的野生花椒、蘑菇、葱花、鹿角菜,通过不同搭配的组合后加以包装,一份像样的“山货伴手礼”就形成了,来旅游的游客、周边的茶园、远处的酒店争相抢购。
从零散的山货销售到链条式的品牌打造,加定镇有了属于自己的特产品牌,也让赵国全成为加定镇土特产品牌打造的第一人。
为进一步加快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加定镇通过构建电商平台、举办节庆活动等方式,积极探索“森林+”发展模式,推广森林生态旅游、野生中药材、土特产品,2023年至今,共出售牦牛肉、山野菜、中药材等37160千克,实现创收345余万元,释放出生态的无限潜力。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