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花斑裸鲤、甘子河裸鲤、硬刺高原鳅、斯氏高原鳅、川陕哲罗鲑……”这些名字或许让你感到陌生,但它们却是青海这片高原大地上珍贵的水生土著“居民”。除了广为人知的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这里还有51种水生土著生物与我们休戚与共。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我们又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9月23日,记者走访了青海渔业相关部门。
我省土著鱼类已达到52种
青海湖裸鲤是我们最先熟知的青海土著鱼类,2023年青海湖裸鲤蕴藏量12.03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了46倍。这一成果让我们为我省多年来的“封湖育鱼”措施拍手称赞。
除了青海湖裸鲤,我省还有哪些水生土著“居民”?
近年来,随着长江、黄河流域等重点水域陆续实施禁捕,青海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显著恢复。目前,全省分布的各类水生生物中,鱼类分属3目5科18属52种,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多数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按省内鱼类区系分布,产于长江水系21种、黄河水系23种、澜沧江水系8种、柴达木水系10种、青海湖水系6种、可可西里水系6种、黑河水系6种。此外,还有兽类4种、两栖类10种、省内水生维管束植物59种。
“这些物种维系着高原水体生态环境,是青藏高原地理、自然演变和全球生态变化的重要依据。特别是高原鱼类作为三江源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在物种保存、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薛长安说。
这52种青海土著“居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这些土著鱼类中,有国家一级1种:川陕哲罗鲑;国家二级保护物种8种,包括重口裂腹鱼、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骨唇黄河鱼、拟鲇高原鳅、大鲵、水獭和西藏山溪鲵。省内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有14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的有4种,其中长江水系1种为川陕哲罗鲑,黄河水系3种分别是骨唇黄河鱼、拟鲇高原鳅、极边扁咽齿鱼。川陕哲罗鲑被列为濒危物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的鱼类共17种。
土著鱼增殖放流成效显著
为提高我省土著“居民”的繁育能力,增加种群数量,我省自2009年开始加大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工作。在采访中,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简生龙表示:“多年来,我们通过高原土著鱼类的亲鱼采捕、人工驯养繁育,先后在黄河、长江流域举办各类增殖放流活动60余次,共放流花斑裸鲤、黄河裸裂尻鱼、极边扁咽齿鱼等土著鱼类1800万尾,重口裂腹鱼及齐口裂腹鱼100万尾,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川陕哲罗鲑40尾。目前,全省土著鱼类资源保存状况整体良好,三江源区鱼类资源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水生生物保存相对完整。”
据了解,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不仅有效补充和恢复了天然水域土著鱼类种质资源,还改善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维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自2016年起,我省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等单位合作,连续开展黄河干流苏只至积石峡段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同时,通过荧光标记方法在拉西瓦水库、公伯峡水库投放经过标记的花斑裸鲤苗种30余万尾,2018年至2023年累计回捕投放的苗种近1万尾,其中回捕标记苗种1000余尾,回捕效果良好。通过连续监测,增殖放流的花斑裸鲤已形成自然繁殖群体,资源量得到有效恢复。
“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是推动渔业资源恢复、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天然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目前青海省主要的土著鱼类保护基地包括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西宁南川基地、青海省川陕哲罗鲑救护中心、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等,还有在黄河、长江流域几处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开展青海土著鱼类保种育种和增殖放流等工作。”薛长安表示。
玛柯河是我国川陕哲罗鲑、黄石爬鮡、重口裂腹鱼、大渡裸裂尻鱼等土著鱼类的重要分布水域,2006年,我省在班玛县玛柯河流域建成我国唯一的川陕哲罗鲑救护中心,不断提升救护中心科研保护能力。累计放流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重口裂腹鱼55万尾、齐口裂腹鱼45万尾,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川陕哲罗鲑40尾。
此外,我省现已建立1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中长江流域4处,黄河流域7处,青海湖1处,黑河1处,柴达木水系1处。保护面积258.32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56.27万公顷,基本覆盖主要土著鱼类栖息区,保护珍稀濒危土著鱼类30余种。
土著鱼类保护任重道远
提高繁育能力、加大增殖放流、六次封湖育鱼、设立放生点、全面进行宣传……保护青海土著鱼类已然成为了青海人的使命。保护好土著鱼的生存环境,维护青海地区各流域的生态平衡,对整个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通过这么多年的保护,青海湖裸鲤(湟鱼)增长到了12.03万吨,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封湖育鱼,要增加裸鲤的种群数量呢?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保护裸鲤就是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平衡。首先,裸鲤在青海湖中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它们主要以湖中的藻类及浮游生物为食,一旦裸鲤消失,湖中的藻类及浮游生物便会泛滥,从而引起湖水富营养化。其次,青海湖是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每年来青海湖迁徙的鸟类有220多种,数量在20万只左右,而鸟类的主要食物便是青海湖中的裸鲤。裸鲤数量减少将会影响候鸟的迁徙和本地鸟的繁衍,使它们面临生存威胁。裸鲤对于平衡整个青海湖区“水—鱼—鸟—草”生态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进一步保护青海土著鱼生存环境,提高民众生态环保意识,我省每年举办长江、黄河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同时,为防止外来物种对土著物种的侵害,发布《关于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民间放生活动的通告》,永久禁止三江源区域放生外来鱼类。目前,全省重点区域已经建设了第一批23个增殖放流放生点。
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柯懋表示,高原冷水鱼生长速度缓慢,繁殖能力低,一旦受到破坏,种群数量短期内难以恢复。鱼类同时也是水禽等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数量减少会产生蝴蝶效应,进而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虽然在保护土著鱼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调查和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专业技术力量缺乏、省内外科研技术合作不够等,这些问题依然影响着土著鱼类保护工作的深度开展。但压力也是动力,在土著鱼保护上,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健全完善更加科学的调查研究体系,加强土著鱼保育和繁育,不断健全全省各地区水生资源保护体系和机制,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李柯懋说。
保护青海土著鱼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些珍贵的高原土著“居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