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2006年成立的青海晨菲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晨菲”)经历了18年的风风雨雨,厂房外观依然保持着刚刚买下它时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风格。但青海晨菲每年却坚持将大多数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中,并不断优化生产线。近3年,企业累计在研发方面投入1200万元。
青海晨菲的坚持,是西宁市攻坚克难,坚持科技创新的缩影。在西宁这样一个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推进科技创新,其实面临着很多困难:高端人才引进困难、整体创新水平薄弱、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每一个都不容小觑。但是科技创新并不能因为困难而举步不前,尤其是在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今天,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更为重要。西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打造青藏高原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2023年底,西宁地区拥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7家,占全省92.8%;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占全省71.8%;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占全省85.7%;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占全省75%;国家级众创空间10家,占全省71.4%;省级众创空间24家,占全省40.7%;高新技术企业218家,占全省77.9%;省级科技型企业491家,占全省70.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23件,是全省的1.99倍……一系列的数字,凸显了“青海专利在西宁”的创新优势,也道出了西宁科技创新责任之巨大。
听,西宁科技创新这一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已在轰鸣,驱动西宁奔向产业发展的“新”路。
营造科创生态 让科创主体“百家争鸣”
在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碳纤维车间,聚丙烯腈原丝在超过3000处工艺点位的配合下,“瘦身”成为结构稳定、透着盈盈光亮的黑色碳纤维;
在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三期年产600吨光纤预制棒智能制造项目历时7年,终于进入了设备调试阶段;
在青海丽豪清能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控制和高效运行,2024年推进了9个专注于节能降碳和提质增效的内部科创项目……
“今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认定科技小巨人企业4户、创新型中小企业35户、专精特新企业10户、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124户,44户企业获得2024年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西宁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局工作人员李维东说,“在创新平台建设上,高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获工信部批复认定为2024年度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2家单位获评2024年度第一批新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西宁开发区科技创新主体“百家争鸣”,西宁全市更是“多点开花”。
构建以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引领、以169家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多层级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格局;推广夏都科创贷业务,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西宁建立了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让科技项目立项、人才引进培养、要素保障服务等向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汇集,实现了创新主体培育量与质的双升。
同时,西宁聚焦构建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布局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平台、藏毯产品研发检测中心、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等市级创新平台建设,基本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而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西宁科技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西宁市科技局副局长吴彦博说:“我们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以制度体系建设深化科技投入机制改革。探索开展‘包干制’试点,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组织方式改革,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大幅提升科技领域营商环境。”
聚焦关键核心 “强强联合”破技术瓶颈
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以来研发项目50余项,建成盐湖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盐湖生态环境观测、人工智能测试等平台;
青海大学部省合建盐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设施进展顺利,成立“锂资源高效利用”“镁资源高值利用”“低品位钾高效提取”“氯元素平衡利用”“稀有元素提取”5个研究团队;
由盐湖股份公司牵头组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承担或参与国家部委项目9项、省级项目10项,围绕青海盐湖新型镁基材料及前端制造技术、混合基质型水处理膜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西藏扎布耶锂盐湖矿集区成矿机制与规律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持续发挥创新资源聚集优势,整合利用省内科技资源,统筹调动全国科技力量,全面开启“厅市校所企”共建,着力构建“政学研产”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盐湖领域科技进步与难题突破……
西宁市提出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创新“政所”共建新模式,高位推动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建设。而盐湖产业领域的创新局面,正是西宁加速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探索机制创新模式的缩影。
西宁市瞄准全市产业发展实际基础和前沿方向,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攻关机制。“十四五”以来,共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专项资金17.26亿元,实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1794个,实施市级科技项目324个,聚焦锂电储能、光伏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全方位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锂离子电池铜箔行业国际领先,碳纤维干喷湿纺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国内首条5G全自动智能化锌冶炼熔铸生产线建成投产,盐湖废弃物生产镁质复合墙体材料、藏药炮制关键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西宁市不断加大青藏高原自然生态保护、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绿色算力、高原医学康养、高原现代种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拓展科技创新的合作模式,攻克一个个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累累硕果。
吴彦博说:“我们将继续优化关键技术攻关机制,促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组织实施盐湖资源高值化利用、清洁能源高效开发、化工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生物及中藏药技术研发等一批科技专项,塑造创新驱动发展优势。”
促进成果转化 助产业提质“乘势而上”
2023年底,经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评审,青海蓝湖善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硫酸镁钾正式获批为新型饲料添加剂,成为国内首创研发成功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成功打破了国外对该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垄断,实现了青海省饲料添加剂产品自主研发获批“零的突破”。
6月,青海蓝湖善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2.4万吨硫酸镁钾新饲料添加剂生产项目晶格重构炉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成功点火,实现了国内首台(套)硫酸镁钾饲料添加剂设备和青海饲料添加剂产品自主研发“双零”的突破,对青海盐湖资源高值化、多元化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可以有效促进新业态形成与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企业。据西宁开发区统计,1—8月,西宁开发区授权专利820件,其中发明专利98件、实用新型684件、外观设计38件,较去年增长3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7亿元,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77%,145户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2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4%。
为了让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应用到“生产线”,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西宁市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西宁市积极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联合北京、上海等20个城市科技部门构建国内大循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引导全国科技创新资源向西宁集聚。与青海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组建西宁市与省垣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联盟。签订厅市会商议定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和西宁—海东—海西三地科技合作协议等,不断拓展“政产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全省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对接和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能级提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西宁依然任重而道远。吴彦博说:“我们将构建更加完善的科创生态。深化科技经费分配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探索专利技术融资方式,推动创新孵化平台投资方式多元化。”
记者手记:企业之“新”与西宁之“新”
还记得第一次采访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洲硅业)时,是2018年。那时,工作人员特别骄傲地介绍亚洲硅业的科技历程:在2007年起的起步阶段,亚洲硅业用自我设计的工艺流程,助推行业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多晶硅制造的从无到有,是中国第一个自主设计的千吨级现代化多晶硅工厂。不仅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了自主设计的全封闭闭路循环工厂,同时建立起第一代余热利用系统,余热利用率达到30%。二期工程顺利实现了核心设备24对棒还原炉的国产化,并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处理能力最大、自主研发的热氢化炉。升级后,余热利用效率提高到48%,成为当时最先进的余热利用系统。三期还原厂房,将提纯工艺提升改造为热耦合精馏技术,与传统精馏提纯工艺相比,在处理量相同的情况下可降低能耗约50%。同时,将余热利用系统进一步提高至第三代,余热利用率也从48%提高到了83%……
后来,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甘河项目多晶硅生产基地投产,再去采访时工作人员又一次骄傲地说,作为亚洲硅业的全资子公司,亚硅半导体和亚硅硅材料成功实现晶硅生产过程中“卡脖子”的关键一环——冷氢化反应器的国产化;这次采访,我们再次来到这里,工作人员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今年他们投入了冷氢化急冷后热量利用改造项目,预计可以节省蒸汽27.2吨/小时,相当于1985立方米天然气,按照现在2.69元的单价,全年预计能够节省成本4300万元。
当我梳理自己在亚洲硅业跨越7年的采访历程,似乎懂得了为什么这个企业可以走过10年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整体低迷期,可以从容不迫地面对多晶硅行业价格持续上扬的黄金期,可以在现在价格持续走低时依然能够找到应对之策。我想,他们一直坚持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如何保持产业常新?如何应对市场变化?亚洲硅业已经在西宁交出了企业答卷,而西宁也用科技体制改革交出了城市答卷。探索“科创飞地”模式,促进资源、技术、人才有机衔接,这是西宁面对自身科技创新困境时给出的解题之法,也是西宁在科技创新中的“智慧”体现。
今天的西宁,也在努力用体制的创新推动科技的创新,再用科技的创新推动产业向“新”,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上唱响凯歌。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