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青海高原,平均海拔逾3000米,年均气温不足6℃。当“高寒”常被贴上“偏远”“受限”的标签时,这片土地却以巧思破局,将独特的“冷凉资源”淬炼成蓬勃兴旺的“火热产业”。
青海的“冷凉”,是大自然馈赠的产业密码。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高原独特禀赋,深挖冷凉气候与纯净冷水两大核心资源。在高位统筹引领、政策科技赋能、市场品牌驱动的合力下,成功将“冷凉”短板转化为产业长板,以高原冷凉蔬菜、冷水鱼为支柱的“双冷”产业顺势崛起,成为生态与经济共生的新引擎。
“冷”资源正迸发强劲“热”效应,绘就高原振兴新图景:龙羊峡水库的网箱在碧波中摇曳,虹鳟鱼肥硕鲜活;互助县的菜圃里绿意盎然,冷凉蔬菜鲜嫩饱满。冷凉蔬菜产业实现“面积、产量、效益”三连增,全省总产量近170万吨,带动产地农户户均增收约3万元;冷水鱼养殖面积突破45万平方米,年产值超4亿元,稳稳坐上全国最大冷水鱼生产基地的宝座。
如今,这片被低温眷顾的土地,已将冷水鱼、冷凉蔬菜打造成炙手可热的“青字号”金名片,让“青海产”成为高品质的响亮代名词,在高原之上书写着“变凉为热”的产业传奇。
冷资源筑基:从“资源禀赋”到“青海地标”崛起
在多数人印象里,冷水鱼是深海寒带的产物,谁能想到,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正让这种“冷资源”在高原绽放奇迹。
清晨六时,52岁的冯禽贵已摸黑起身。18年前,他还是靠天吃饭的渔民;如今身为龙洋知鲜运营队队长,七点前必须站在捕捞平台上,盯着工友们围拢网箱。“这批发泰国,手脚麻利点!”他嗓门洪亮,目光却紧锁着网箱里8到10斤重的虹鳟鱼。
“哗啦”一声,活鱼被吸入透明管道。“这是咱自研的真空吸鱼泵。”冯禽贵拍着管道满脸自豪,“以前用钓网,鱼一挣扎就攒乳酸,肉就老了。这玩意儿跟电梯似的,鱼进去稳当当,到平台还活蹦乱跳,口感一点不打折扣。”
从一线养殖工到“养鱼行家”,18年摸爬滚打让他练出“火眼金睛”,看鱼的体态、摄食就能判断鱼的状态。“刚来时想搞养殖,技术、本钱啥都没有,想都不敢想。”他望着湖面密集的网箱,“现在远程投喂平台按水温、溶氧送‘营养餐’;每立方米只养一条鱼,密度比国际标准低5倍,这是给鱼住‘别墅’!”水下的监测器24小时盯水质、防病害,从孵化到成鱼全程精细把关。
上午十一时,订单鱼被运到20公里外的加工厂。冯禽贵看着智能化流水线自动称重、分级、码垛,“以前人工分拣,一天撑死处理几千条;现在几小时就搞定。”他拿起封装好的鱼柳,“客户要整鱼、鱼柳还是熟食,咱都能满足。”
作为全国最大国产三文鱼企业,龙洋知鲜的虹鳟鱼不只是北上广深40个省市的“常客”,更通过ASC和BAP国际认证,“游上”俄罗斯、泰国等14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的餐桌,今年还斩获第五届中国质量提名奖,成为水产业唯一上榜的三文鱼企业。
“这鱼能成气候,靠的不是运气。”冯禽贵摩挲着工作证,“2600米海拔的冰川融水没污染,养殖加工处处精细,还有政策扶持,光带动就业就两千多人。”截至目前,龙洋知鲜的出口创汇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在全省企业出口额中位列第三,出口额占全国三文鱼出口总额的97%,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142%。
从依赖自然禀赋到构建全球竞争力,离不开西宁海关的“一对一”服务——助力拿下俄罗斯、欧盟等11个高端市场“准入证”,让青海冷水鱼跳出“区域性资源”标签。2021年起,冻鳟鱼出口量成倍增长,2025年前9个月出口额达3.7亿元,超去年全年,稳坐全国同类产品出口“单打冠军”。
晚风携着湖水清冽,一条鱼的品质革命,藏在冯禽贵清晨的脚步声里,藏在吸鱼泵的运转中,更藏在“冷资源”向“热产业”蜕变的每一步里。如今,青海冷水鱼早已不是“高原特产”,而是闪耀国际的“青海地标”。
热效应裂变:从“高原特品”到“国际商品”跨越
青海的冷凉气候,从不是农业的“短板”,而是给蔬菜量身定制的“天然生长礼包”——夏季平均气温清爽如恒定的天然空调,恰好契合喜凉作物的生长节奏;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是免费的“天然杀虫剂”,纯净的土壤与水源则为蔬菜打上“绿色有机”的底色。
凌晨时分,满载着新鲜蔬菜的冷链货车从高原驶出,一路向南,将“世界屋脊”的清甜送往广州的商超货架、香港的百姓餐桌……这趟跨越千里的旅程,不仅丰富了全国人民的“菜篮子”,更让“高原夏菜”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了起来。
天然优势打底,农户最先尝到产业的“甜头”。“以前种青稞、油菜,一年忙到头也攥不住几个钱,现在种羽衣甘蓝,每亩保底能挣2000元!”互助县台子乡塘巴村村民雷发仓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户的心声。2021年村里对接广东客商签了订单,靠着2600米海拔的冷凉优势种起“致富菜”,今年种植面积从600亩扩大到800亩,越来越多村民跟着改种“致富菜”。
同样在西宁市大通、湟中两地的菜圃里,翠绿的莴笋、紧实的西蓝花、鲜嫩的荷兰豆长势喜人。每年七八月集中上市,精准补上东部“夏淡”市场的缺口,成了高原献给全国的“清凉馈赠”。
从“小农散户”到“抱团发展”,冷凉蔬菜产业的升级正重塑青海农业格局。随着订单农业的兴起,蔬菜销售渠道日趋稳定,全省蔬菜经营主体数量稳步增长:龙头企业从2020年的10家增至12家,专业合作社从1230家扩至1500家,种植大户从1900家增至2300家。“市场+公司+基地+农户”“干部包片+技术包户”“委托管理+收益共享”等新型模式落地生根,带动18.3万农民投身蔬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对蔬菜总产量的贡献率超85%,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引擎”。
好产品要走得远,还得靠品牌“亮名片”。青海以“净土青海·高原臻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培育出一大批“带身份的好蔬菜”:乐都紫皮大蒜、大通鸡腿葱等1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互助红菜薹、门源高原香菇等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75个农副产品拿下全国知名商标。借着青洽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经贸推介会等平台,“青字号”蔬菜从高原走向全国,甚至漂洋过海,知名度一年比一年高。
“我们深入摸排农食产品出口堵点,靶向解决溯源体系不健全等难题,指导企业建立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国际认可的管理体系,推动出口基地从‘点状分布’向‘连片成势’转型。目前,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等地区6.8万亩蔬菜基地获得海关出口备案资质,实现了从‘有产品’到‘优产品’的质变。”西宁海关所属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海关监管科副科长吕明羽介绍。
从高原田间的“家常菜”,到全国餐桌的“抢手货”,再到国际市场的“新宠儿”,青海冷凉蔬菜真正完成了从“高原特品”到“国际商品”的华丽跨越。2023年,高原冷凉蔬菜实现直接出口“零的突破”,完成“从0到1”的破冰;2024年,出口量跃升至“千吨级”,迈出规模化步伐;2025年前9个月,蔬菜累计出口3986.4吨,同比增长2.3倍。目前冷凉蔬菜出口品种已超20种,朋友圈从香港拓展至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绿动能赋能:从“生态优势”到“产业胜势”跃升
“clean(纯净)”,海外客户对青海“双冷”产品的评价,恰好点出产业成功的核心——这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青海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把高原生态优势酿成产业胜势的必然结果。
“双冷”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与科技的双重护航。青海先后出台《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产业划定清晰路径——在水域,依据《青海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优化网箱布局,形成沿黄冷水鱼产业集群;在陆地,投建国家级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园,推动312个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
省委省政府锚定“万吨级双冷产业”目标,从顶层设计破局:省委常委会专题部署对港经贸合作,主要领导带队赴港签下冷链物流、香港STC国际认证等18项关键协议,为产品打通出海通道。省农业农村厅联合西宁海关落地“硬支撑”:创新农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出口通关时间直降一半;把供港基地建设、冷水鱼通关便利化列为重点,让政策从“纸上”落到“田间库区”。
“过去,受严寒、干燥等气候制约,我省蔬菜生产主要满足本地需求。如今,面对市场对冷凉蔬菜日益增长的需求,我省大力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不仅建成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还完成了15家冷链企业的升级改造,新增154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1座蔬菜恒温保鲜库,冷库容量扩充至10万吨,全省蔬菜产地低温处理率提升至20%、损耗率降低至30%,为农产品外销打通了‘绿色通道’。”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青海省积极推动产销对接,在省外设立26家专供基地和体验店,尤其是随着香港尖沙咀青海(西宁)生活馆暨供港蔬菜基地的正式运营,有力推动了“青字号”冷凉蔬菜扩大外销规模。从高原库区到国际货柜,从田间大棚到海外餐桌,青海“双冷”产业的每一步成长,都是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生动实践。
科技与服务让“冷产”加速变现。将智慧海关建设与企业“数字渔业”建设相结合,采用“1个系统平台+N个应用场景”模式,结合AI智能巡检预警信息,实现监管精准化、效能最大化、干扰最小化。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信息监测平台场景应用,实现青海冷凉蔬菜常态化供港,以智慧化精准监管护航青海省农产品加速“出海”。海东市的高原冷凉蔬菜出口海关工作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快速通关”一站式服务。
如今产业基础愈发扎实:312个标准化露地蔬菜基地、27个沿黄冷水鱼网箱基地落地,湟中国家级冷凉蔬菜产业园、龙羊峡三文鱼产业科技园投用,西宁市更获评“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双冷”产业从“单点突破”长成“集群标杆”。
从望“冷”生畏到点“冷”成金,青海“双冷”产业的每一步,都是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在“冷”与“热”的辩证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这张带着高原纯净印记的“冷名片”,将在全球市场绽放更炽热的光芒。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