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自《西宁市工会共青团妇联改革方案》实施以来,西宁市工青妇组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以服务职工群众为中心,以增“三性”去“四化”为目标,本着“以统为主、统分结合”的大群团、大协作工作理念,从改革工青妇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工作方式、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五个方面展开,努力构建党政群“力量共用、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一体化新格局。
改革组织体系,去“机关化”格局基本形成。按照市委《西宁市工会共青团妇联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市工青妇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进一步优化。市总工会组建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群团改革工作,团市委、市妇联各确定一名联络人。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派驻群团工作组,组建县区、园区群团服务站,开设群团服务窗口。截至目前,县区建立群团服务站9家、园区12家、乡镇(街道)93家,实现市、县区、园区、乡镇(街道)群团服务站(联席办)全覆盖。市工青妇组织下派骨干30名,其中市总工会向县区群团服务站下拨事业编制14名,向开发区、园区和县区派驻业务骨干12名、轮岗4名均已到位。不断加强社会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向基层工青妇增配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工作人员116名。建立干部联系群众“1+100”工作制度,健全下基层工作台账,联系职工群众1万余人,提供帮扶救助、权益维护、志愿者行动等“一站式”服务。
改革管理机制,去“行政化”趋势基本形成。市工青妇组织的9名兼挂副主席(副书记)均已到位开展工作。完善基层经费补助机制,经费下沉力度不断加大,市总工会本级经费留成的80%、团市委、市妇联专项经费的30%全部用于基层服务职工群众,2017年度共下拨经费2200余万元,比往年同期增长200%以上。整合活动阵地和资源,打造“群众之家”1291家,创建“党群之家”“大群众之家”“群众服务中心”等载体平台,组织文化演出进基层2500余场,让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探索“互联网+群团”工作新模式,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夏都女性和“青年之声”等新媒体平台,延长服务群众的手臂和链条,发放各类信息2000余条,点击量30余万次。
改革工作方式,去“形式化”态势基本形成。深入开展“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主题系列活动,选树10名“西宁工匠”、10名“夏都美少年”、30名“道德模范”、45个“最美家庭”、100名“优秀志愿者”、3万户“五星级文明户”等先模典型。联合开展“职工群众大讲堂”、先模人物巡讲、职业技能大赛、“劳模、工匠进校园”“春风十里、不如遇你”婚恋交友、心理疏导讲座、“最美家庭”、“优秀志愿者”等系列主题活动,服务职工群众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注重“三基”建设,发挥工青妇各自优势,推动相关工作融合开展,在县区群团服务站挂西宁市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指导站牌子,力推“两新”工青妇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工青妇组织工作基础。在工业园区新建团组织25家,乡镇、村基层妇联组织“会改联”工作实现全覆盖。
改革运行机制,去“少数化”局面基本形成。市工青妇组织将代表大会、全委会(执委会)、常委会中基层一线职工和各界别代表比例分别提高5.3%、21.7%和12.3%以上,代表性广泛性进一步增强。建立《代表、委员、常委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围绕业务工作和能力提升开展学习培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建立了《西宁市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市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职责》《西宁市县区群团服务站工作职责》《西宁市市级群团干部常态化下基层制度(试行)》《区域化妇联联席会议制度》等10多项工作制度,为我市工青妇改革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党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强化组织领导,确立市县区群团联席会议制度,把群团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和分管负责同志工作的重要依据。改进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工作考核中群建工作权重。加强队伍建设,把群团工作岗位作为提高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群团工作法治保障,将群团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青妇组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服务群众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组织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发挥了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西宁市总)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