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1954年,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世界屋脊”建成通车,今年是“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建设和养护川藏、青藏公路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和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两路”是雪域高原的团结路、幸福路和富裕路。“两路”精神不断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持续奋斗,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牺牲、勇于奉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认识“两路”永恒的时代价值
“两路”是各民族同胞共享繁荣之路。“两路”修建完成并通车,为四川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两路”通车之前,西藏交通闭塞,产业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缺乏现代工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两路”修建完成后,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运转,激发了发展活力,带动沿线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增大。“两路”开通的是道路,连通的是交流,畅通的是贸易,打通的是发展,带来的是繁荣。“两路”使天堑变通途,使“进藏难”成为历史,使沿线各族同胞“出行难”得以缓解,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西藏的繁荣进步。半个多世纪以来,得益于“两路”通车、青藏铁路开通等,沿线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两路”是各民族同胞血脉相连之桥。“两路”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由人民解放军和沿线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在“两路”修筑过程中,人民解放军严格执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要求,秉持“多带帮助、少添麻烦”的原则,帮助西藏人民打通了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无论是在修路还是在护路过程中,汉族与沿线少数民族同胞、人民解放军与沿线群众始终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同创造出人类筑路史上的伟大奇迹。在此过程中,结下了“军民一家、汉藏一家”的深情厚谊,促进了各民族“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强化了各族人民一定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识,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篇章,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路”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廊。“两路”不仅是西藏与内地之间物质交流的通道,而且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舍生取义、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思想,不仅激励着全体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团结奋斗,也为“两路”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大一统的共同的精神文化纽带,使西藏地方与祖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同源共生,联系紧密,从未间断。“两路”顺利通车,加强了西藏与祖国各地的文化交流。发展多样文化、添彩美好生活深刻表明,多样性和一体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文脉赓续的“基因密码”;灿烂多样的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领会“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
新中国成立初期,10多万建设者团结奋斗,修筑了川藏、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就了不朽的“两路”精神。“两路”精神在筑路实践中孕育形成、在养护公路中传承发扬。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必须正确认识“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无畏精神与英勇品质,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奉献者,以自身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革命精神的光辉映照。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参加修筑进藏公路。面对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施工条件,筑路军民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川藏公路沿途翻越多座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大山,跨越多条大江大河。青藏公路穿越峡谷、戈壁、沼泽、泥石流、冰川和多年冻土区等高原险峻地段,平均海拔四千米,修筑“两路”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险峻地势和恶劣气候,筑路大军以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和史诗般的英雄事迹,硬是在被称为“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之上创造出了建设奇迹。正是他们这种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克服了高寒缺氧、天险阻隔、物资匮乏等不利条件,成功修筑了世界上条件最艰苦、地形最复杂、工程建设最具挑战性的“两路”,生动诠释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品质。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是奋斗意志的永恒丰碑。尽管修筑“两路”的条件极为艰苦,但筑路官兵没人叫苦退缩。筑路军民以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无私品格,不断克服重重困难,“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修好的路留给别人,把没有路的地方留给自己”,道尽“两路”人以路为家、舍我其谁,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彰显的是勇往直前、攻坚克难,挑战极限、不懈奋斗的担当精神,展现的是不向困难低头、不被挫折压倒的闯劲和踏实苦干、为民造福的冲天干劲。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贯穿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展示的是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修筑“两路”过程中,党中央要求进藏部队“不吃地方”,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促进军民团结、民族团结。同时,少数民族同胞也给予筑路大军很大帮助。一是人力支持。少数民族同胞不仅直接参加筑路劳动,还组织起庞大的牦牛运输队伍,为筑路大军运输物资,为“两路”顺利修筑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物资支持。少数民族同胞积极贡献出自己的粮食、衣物等给筑路军民。“路修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藏汉一家紧密团结的故事,始终在传唱。三是传授技能和经验。少数民族同胞向筑路大军讲解在高寒缺氧条件下的生存技能和经验,极大地减少了筑路军民的伤亡。“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是“两路”精神的底蕴,彰显了“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展现的是藏汉一家、各族一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拓展“两路”精神的传承路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两路”精神形成于修建的艰苦历程,并在道路改建、养护过程中得到传承和弘扬。筑路军民在高原上树立起永不褪色的丰碑,激励着一代代人担当作为、砥砺前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坚持以“两路”精神铸魂育人,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第一,深入挖掘“两路”故事,展现“两路”精神。一是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与档案,了解和掌握“两路”修筑的详细过程。二是充分挖掘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除了大力宣传我们熟知的“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筑路英雄”张福林、“千锤英雄”杨海银等以外,还要很好彰显沿线人民为修筑和养护“两路”作出的重要贡献。要寻找和采访曾参与“两路”修筑的当地群众,倾听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人故事,还原修筑和养护“两路”人的凡人微光。三是实地考察,了解重要历史遗迹,深入挖掘“两路”历史,不断丰富“两路”资料,深化“两路”精神理解,不断增强传承“两路”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加强对“两路”精神的宣传教育,营造铸魂育人良好氛围。在宣传方面,一是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创作、制作反映“两路”英雄人物事迹的舞台剧、纪录片、文学作品、短视频等,展现修筑和养护“两路”的精神风貌,让“两路”精神变得可感知。二是利用数智技术,通过网络虚拟等形式,实现沉浸式体验,让“两路”精神的无形财富变得可触及。在教育方面,一是深入研究“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激发全民族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斗志,形成新时代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二是仔细搜集整理修筑和养护“两路”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丰富和充实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三是创新教育载体,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教师主力军作用,开发关于“两路”精神的教学专题,将“两路”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以“两路”精神强化“大思政课”建设,增强铸魂育人实效。
第三,发展文旅产业,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品牌。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国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依托“两路”精神,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将革命历史的挖掘研究与红色文化的展示传播相结合,充分彰显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一是借助“两路”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旅游路线。慕生忠将军纪念馆展现了筑路军民在昆仑雪山和茫茫戈壁上艰苦创业的艰难历程,忠烈桥和雀儿山见证了筑路军民在极端严酷条件下的英勇斗争,拉萨火车站和拉萨烈士陵园凝聚着厚重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力量,展现了“两路”精神的深刻内涵,要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要让更多人铭记和弘扬。二是定期举办传承弘扬“两路”精神的文化活动,推动形成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两路”精神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和养护“两路”志愿者活动等,吸引青少年亲身实践、沉浸式参与,将“两路”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深化产教结合,推进“两路”精神文化产业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助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为“两路”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修筑“两路”,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雪域高原,在生命禁区,筑路英雄们以血肉之躯和简易工具,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两路”精神。“两路”打开了西藏现代化的大门,从此亘古封闭的青藏高原上逐渐结束栈道溜索、人背畜驮的原始交通方式。从“两路”到无数新路、高速路、铁路、航路等交通网络发展,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扎实基础。“两路”精神必将引领各族干部群众以更加紧密的团结、更加顽强的奋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青海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明清河湟地区文学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动关系研究”(批准号:23ZCQ083)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