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祁连山湿地。 鲍永清 摄
冰川奇峻、雪山洁白,草原和湿地绵延不绝……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黄河、澜沧江自此发源,无数分水岭勾勒出华夏大地的线条。
山高林深、涧水淙淙、风光绮丽……这是创建中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在这里,云朵拂过峡谷和森林,映衬着草原遍布的“花毯”,一幅荡涤心灵的山水画卷铺陈开来。
大湖浩渺如镜、水鸟云集翱翔、珍稀野生动物频频出没……这是正在创建的青海湖国家公园,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这里有最明艳的黄和最纯粹的蓝,每一帧画面都好比一幅油画。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两屏三带”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坚决扛起“中华水塔”守护人的重大责任,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青海广大干部群众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截至目前,青海自然保护地总面积为2722.4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08%,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全国第一。其中,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5.85%,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
8月15日,早上八时多,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拉洞管护站站长德康和同事们一起前往大拉洞峡谷开展巡护工作。
皮卡车一路穿行在峡谷中,8月的大拉洞管护区草深林茂,满眼都是浓重的绿色,德康和同事们一路仔细查看,看巡护区有没有异常事件发生。
在此之前,工作中的德康最关注的就是树木林草,因为在成为生态管护工作人员之前,德康是祁连县林场的技术人员,先后从事过育苗、护林、林区施工管理等工作。后来,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展开,德康走上了生态管护站负责人的岗位,一干就是七八年。
“正是因为创建祁连山国家公园,我的人生才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工作人员,为守护家乡的青山绿水作贡献,我觉得很自豪。”德康说。
在深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面,青海持续探索实践,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前列。全面完成国家公园建设三年行动,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有序开展,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具有青海特色的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初步成型。
自然保护地体系制度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建构方案等18项制度办法,发布自然保护地建设规范等4项技术标准。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为7类83处,包括2处国家公园、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4处自然公园。
“我们主动进位、深度探索,加快国家公园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程,夯实设园基础,在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上积极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说。
“8月13日,在小泊湖湿地发现个别游客的行为对栖息地鸟类形成干扰,已予以纠正。”
“8月14日,数了数小泊湖湿地的鸟,黑颈鹤3只、赤麻鸭68只、斑头雁32只、苍鹭5只。”
这是8月15日,青海湖小泊湖保护站生态管护员拉青太给记者展示的“护林巡护App”软件信息记录的内容。视频那头,拉青太熟练地操作着手机系统。当他依次划过巡护记录列表、巡护数据、巡护轨迹等选项时,他每天开展工作的情况和路线便一一显示在手机屏幕上。
“运用这个系统的定位功能,能及时上报事件的具体位置,这对我们的工作安全,也是个保障。”拉青太说。
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国家公园建设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合理利用科技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治理能力,还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智慧建设。
在这方面,青海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科技支撑,围绕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科技需求,健全完善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科技体系。同时,成立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初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及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祁连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等4个国家级生态定位站建设,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地科技创新支撑服务体系。
“快来看啊,这张鸬鹚在水中捕鱼的照片拍得太好了,连它翅膀上的水珠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今年7月12日,阴雨绵绵中,由北京少年宫组织的28名中小学生和老师走进青海湖水鸟自然教室,通过讲解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解了青海湖五大夏季候鸟的习性特点,还掌握了鸟类简单分类方法,从而明白了水鸟在青海湖水—鱼—鸟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指示作用,了解了创建中的青海湖国家公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以来,我们依托青海湖资源禀赋,编制生态课程,创建自然教育基地,设立生态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并以自然教育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路径和载体,引导景区向生态旅游景区转型,为全面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相融共促,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青春介绍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青海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的“终极目标”。在这方面,青海持续探索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村两委+”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等生态保护机制。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优先聘用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原住居民为生态管护员。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园区“一户一岗”,使1.72万牧民人均年收入2.16万元。推动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制定自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积极引导自然保护地内及周边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