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通县良教乡桥尔沟村,苏宝明早早起来,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选料、和泥、拉坯、修坯、烧制……一个砂罐就这样“诞生”了。
桥尔沟村有着二百余年的砂罐技艺历史,曾经走进这个小村庄,各家各户都有制作砂罐的工作间,各具特色的砂罐摆放在院落里,从水壶、砂锅到暖锅,应有尽有,宛如进入了砂罐的世界。在那个时期,砂罐是他们生产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今,新型烹饪器具的出现,让往日热火朝天的砂罐制作手艺慢慢退出了“C位”,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黑暗中总有人一路前行寻找光明。苏宝明的坚持来源于父亲苏德武。苏德武是桥尔沟村砂罐技艺的传承人,他从小跟着父辈学会了这门手艺,已经和砂罐打了40多年的交道。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也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了砂罐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人。
然而,如何让砂罐摆脱困境、重焕光彩也成为了苏家父子不断思考的问题……
坚守匠心接续百年技艺
砂罐是用青泥和红土等混合烧制而成的。这些原料主要取自娘娘山脚下的天然红土以及大通煤矿产出的含有青泥的煤。这些原料赋予了砂罐独特的质地和色泽。原料需要经过粉碎、过筛、拣选等工序,去除杂质,确保砂罐的质地纯净。同时,还需要将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揉和成泥,以备制作砂罐使用。
“现在这里不采煤了,原材料就不好找,我现在用的是以前囤的一些,不知道这些青泥还能坚持多久。”在这间大约1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苏宝明一边干着手中的活计,一边无奈地说。
做一个,少一个。原材料的限制,让这门手艺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昏黄的灯光下,苏宝明手中的转盘发出厚重的摩擦声,一圈、两圈、三圈……质朴略显粗糙的底座在他的手里旋转,用和好的泥连接好上部分和底座,再捏出砂罐口,一个胚罐就做好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用双手反复揉捏、拍打、雕琢,砂罐在他手中逐渐成形,从粗糙到细腻,从平凡到独特,每一次旋转、每一次按压,都是对技艺的极致考验。然而,这过程中的艰辛远不止于此,失败与挫折如影随形,无数次的尝试,只为那一瞬的成形,稍有不慎,便可能前功尽弃。
“砂罐不好做,看着就这么几道工序,做起来却很难。”苏宝明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开始做砂罐,好在父辈的经验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很快他就挑起了制作砂罐的“大梁”,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七年。
砂罐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料、和泥、拉坯、修坯、烧制等十几道工序,而烧制过程更是需要时刻掌握火候,稍有疏忽,砂罐就可能报废。“烧制砂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一道工序都很繁琐。”苏宝明一边把砂罐半成品小心翼翼地放到窑里,一边向记者介绍。
砂罐在炉窑中需要经过大约1200多度的高温烧制过程,苏宝明需要掌握火候和时间,以确保砂罐能够充分烧结,形成坚硬的质地和独特的色泽。同时,还需要在烧制过程中不断观察砂罐的变化,及时调整火候和时间。烧制完成后,需要用长钳将烧红的砂罐趁热挟出,并放在通风处晾冷。这一步骤需要谨慎操作,以避免砂罐在取出或晾冷过程中发生炸裂或变形。
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一炉窑砂罐就烧制好了,近百个砂罐“淬火重生”。
让传统技艺有市场有口碑
旧时的西宁人,熬茶不像现在用铁锅或者铝壶熬,而是用不施釉彩,质朴粗糙的砂罐。据老人们讲,用这种砂罐熬茶,茶不走味。
随着科技的发展,砂罐的实用性不断减退,各种新型的烹饪器具层出不穷,砂罐这种传统的烹饪器具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烹饪方式,而砂罐则成了老一辈人的回忆。
“现在市场上的烹饪器具越来越先进,一个按钮就能轻松完成熬制,砂罐需要小火慢炖,还需要人在旁边看着,比较麻烦,所以用的人越来越少。”苏宝明说道。他拿起一个刚刚烧制好的砂罐对记者说:“我们的砂罐都是手工制作的,虽然没有那么精致细腻,但是每一个砂罐都是独一无二的,价格不高,质量有保障。”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苏宝明并没有放弃传承砂罐技艺的念头。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砂罐技艺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拓宽出货渠道,苏宝明开始尝试通过网络销售砂罐。他将砂罐的照片和制作过程上传到网上,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同时,大通县也帮助他们挖掘砂罐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让砂罐走出了小山村。
“利用网络,我们的砂罐‘走’得更远了,现在还会有人专门到我家里来选购自己需要的砂罐。”苏宝明兴奋地说。他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着网上预订的信息,“你看,这些都是顾客们的留言和订单,大家都觉得我们的砂罐质量很好,用起来方便。”
除了线上销售,他们还打算在自家的院里打造休闲和体验一体的体验馆,将砂罐和旅游相结合,让更多游客了解砂罐。
“砂罐是我们桥尔沟村的特色产品,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苏宝明自豪地说,“我们希望能借助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砂罐、喜欢砂罐,也让砂罐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在苏宝明家的院子里,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砂罐占据了大半个院子,时不时有老主顾过来挑选砂罐,院子里正在改造的体验区已初显雏形,炉窑里正在烧制当天制作的砂罐。
传承的路要怎么走
在苏家的院子里,窑火熊熊,火焰从土窑的缝隙中蹿出。苏宝明一边用长长的铁棍从土窑洞口挑选烧制成功的砂罐,一边向围观的客人介绍砂罐的烧制技艺:“烧制砂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每一道工序都很烦琐,烧窑一般要烧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要时刻掌握火候,还得有专人随时照看。”
“我小时候做饭、熬茶用的都是砂罐,现在砂罐不多见了,但是砂罐的文化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希望这项古老技艺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来自石山乡的顾客告诉记者。
即便技艺精湛,砂罐的传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砂罐的销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原材料不足成为了制约砂罐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找到足够的原材料,苏宝明也想过去外地买,但是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加大了制作砂罐的难度。另一方面,砂罐被新型的烹饪器具取代。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方便快捷的烹饪方式,而砂罐则成了老一辈人的回忆。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苏宝明并没有放弃传承砂罐技艺的念头。
在传承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创新。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设计出了各种新颖、实用的砂罐款式。有的砂罐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有的则融入了现代元素和科技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创新是传承的关键。”苏宝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能一味地守旧,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砂罐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不断创新下,桥尔沟砂罐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许多消费者都被砂罐的独特魅力和制作工艺所吸引,纷纷前来购买。
然而,苏宝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深知,要想让砂罐技艺真正传承下去,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在苏家那间充满泥土芬芳与古老气息的工作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与砂粒的微尘,砂轮转动的声音是苏宝明与砂罐之间最真挚的对话。这些砂罐,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是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无论怎样,这项传统民间手艺不能在自己手中失传……
砂罐传承很艰辛,但苏宝明依然选择前行,用一颗匠人的心,守护着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泥土在熊熊烈火中“涅槃重生”,用长达二百余年的岁月把历史以最简单朴素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