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时间标注新的启程。
新年伊始,一年一度的省两会如约而至,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委员共聚一堂,建真言、献良策、话发展。
党心与民心在这里交汇,政策与民意在此刻共鸣。
每次进入两会时间,都会出现一批“两会热词”。可以说,“两会热词”是洞察时代、透视社会的直观窗口,也是民意诉求的重要表达。透过它,不仅可以看到大家在一个时期内对一些问题和事物的普遍关注,也可以感受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让我们透过这些“两会热词”,读懂民生新期待,把握时代新大势,抓住发展新机遇,点燃改革新引擎,奏出激荡人心的“交响曲”。
生态文明高地
生态是青海最大的优势和骄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青海,都对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份,2024年,青海牢记嘱托,扛起“中华水塔”守护人的重大责任,高效高质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杂多县全境处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全区处在杂多县境内。
谈起这个“热词”,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委副书记、县长久文充满感慨:“回首2024,我们落实落细国家公园‘五项举措’,走深走实‘园地共建’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健全园地主导、全民参与的‘大生态’管护格局,扎扎实实推进‘五个全域’三年行动,认认真真履行‘河湖两长’制度,探索运用延续优秀传统与引入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环保模式,推动形成了全域生态环境复绿、护绿、增绿一体化治理体系,江源大地处处是碧水蓝天、山青草绿的美丽图景。”
新质生产力
2024年,青海在融入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彰显担当,在抢抓战略机遇中主动作为,在应对困难挑战中砥砺前行,全省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今年全省两会,被视为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支点的新质生产力,无疑会成为热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去年1月28日实施的《绿色算力基础设施等级评定》《绿色算力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利用评价方法》等5项绿色算力地方标准,标志着青海成为全国首个制定绿色算力地方标准的省份,为助力青海省绿色数据产业发展、加快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提供强力支撑。
“绿色算力是省上去年大力推动的一项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委员履职的方向,结合前期调研我准备今年全省两会提交一件提案,就是建议将西宁市打造为全国数字技术——‘无废城市’‘两翼一体’复合系统融合发展新样本。”省政协委员、民盟青海省委秘书长李建梅说。
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立足将自身资源能源特色和优势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聚力打造产业“四地”,青海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近期举办的2024—2025青海省冬春季旅游冰雪运动户外徒步活动在网络媒体上获得极大关注,将青海冬春季旅游再次推向新高度。”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会主委王昆格外关注青海冰雪经济及产业发展,在他看来,我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发展冰雪经济及产业的“冷资源”优势明显,但充分利用不足,冰雪经济活力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发展和壮大冰雪经济及产业,依然存在短板和项目劣势。
“所以,建议整合现有冰雪资源重点打造优势项目,打破冰雪旅游同质化竞争。依托航空高铁网络,科学规划便捷成熟易行的冰雪旅游景点,为游客定制个性化出行方案。同时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打造旅游体育等新媒体矩阵,扩大我省高原冰雪品牌知名度,当然,还需要加大冰雪行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棋盘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2024年,青海省将年度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的69.56%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实施973个产业项目,带动农牧民56.1万人增收。统筹各类资金7.67亿元,在全省范围内建设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因地制宜通过多种业态带动群众参与并受益。
村村不同景,人人面貌新。放眼全省,不一样的乡村图景展现出农村天地广阔、农村大有可为的美好景象。
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用好这一重要法宝、“关键一招”,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从严治党,推行一系列改革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迈上新征程。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各项教育政策调整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省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三高级中学团委书记、一级教师郑丽敏是一位“90后”代表。作为一名来自基层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她看到青海的教育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她也提出为了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更应该全面推行公费师范生政策和“三支一扶”,让各个地区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教学,从教师队伍建设这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促进教育公平。
高品质生活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家家户户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字字温暖人心。
民生连着民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医疗……过去这一年,省委省政府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从年初制定的10大类44项民生实事工程清单,到年尾“书写”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足以证明,青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行异地办学,将高海拔地区的学生送到低海拔、教育教学质量好的地区,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省政协委员、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措洛吉始终关注教育事业,发现一些在外地学习、生活的孩子,回来参加考试时成绩并不理想后,措洛吉做了大量调研,今年提交全省两会的提案便是关于建立健全异地办班与考前适应性过渡新机制的意见建议。
民族团结进步
青海,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的热土。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省份,要继续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202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市州和93%的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省人大代表完德尖措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画师、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画苑,近80名学员中除了土生土长的藏族、土族学员外,还有许多来自山东、陕西、河北、辽宁、浙江、内蒙古等地的汉族学员。这些学员不仅免交学费、生活费,画苑在年底还会发放一些补助。
“在青海,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画苑也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最近几年,完德尖措先后组织画苑画师设计创作“大美青海职工礼赞图”“文成公主”“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大型壁画作品。“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群众收入越来越高,生活充满了幸福感。作为从事热贡艺术的一分子,我将继续努力为这一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多作贡献。”
全面从严治党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超常规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出重拳深入整治违规吃喝、动真格专项整治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用实招大力纠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去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牢记嘱托、实干笃行,以不怕得罪人、不怕乱议论、不怕扣帽子的勇气决心一体整饬不正之风、惩治腐败,青海整治作风突出问题成效亮眼。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今年要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一刻不松、一严到底,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强化作风建设,下气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