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生态环境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数据局、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6个单位的发布人,围绕我省2024年实干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和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作了新闻发布和解读。
守护“中华水塔”,加快推进美丽青海建设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刘建昱
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重点,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定扛牢守护“中华水塔”重大政治责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方位推进重点举措落实,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在较高水平上进一步改善,美丽青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污染防治攻坚治理成效显著。倾心呵护“青海蓝”。围绕蓝天保卫战,出台青海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坚持力保“水长清”。统筹推动长江、黄河、澜沧江、湟水河、青海湖等重点流域保护修复治理。全力确保“土安全”。全省土壤环境清洁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1.3%。
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前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2021年、2022年黄河警示片整改任务全部完成,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2023年黄河警示片整改总体进度达到预期,解决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污染、违规建设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三、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不断强化。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期管护工作有力有效,开展青海湖流域污染源调查溯源工作,坚定不移守护好碧波荡漾的青海湖。
四、支撑绿色低碳发展更加有力。争取中央生态环境资金创历史最高,持续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持续推进排污许可证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
五、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青海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纪检监察监督和生态环境监管贯通协同机制,优化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持续改造升级“青海生态之窗”,实现对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
省生态环境厅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和省两会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生态环境部安排,围绕生态功能最大化主要任务,以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为动力,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严抓好生态环保督察执法,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青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耿 斌
青海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聚力生态旅游发展,加快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
一、“一芯一环多带”新格局初步构建。
一是“一芯”建设初见成效。签订“四省十二城”合作备忘录,构筑“1+7+N”集散体系。新增直飞香港等12条城市航线,开通青海湖、茶卡盐湖等景区直通车,打造12条城乡公交旅游专线。建成33条美食街区,打造青唐城文旅产业孵化平台。
二是“一环”带动不断深化。编制印发《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关于建立青海湖旅游项目生态环境保护“三证”机制的实施意见》。环青海湖风景廊道倒湖茶公路首段建成通车。创排沉浸式巡游剧《梦回青海湖》,设计推出“海然然、裸小鲤、灰小鸥”等文创IP。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支持引导环湖群众自营旅游接待点达487家,带动905名农牧民群众就业创业。
三是“多带”资源有机衔接。全省多个生态旅游带通过交通网络串联,以线辐射面,多带互动、带带相通,逐步推动各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机衔接。
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顶层设计基础再夯实。着力健全完善“1+N+X”规划政策体系,加紧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印发《关于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二是旅游产品供给更丰富。深入实施景区提升改造工程,扎实推进金银滩—原子城、茶卡盐湖5A级景区创建和互助北龙山大景区建设,持续推进青海湖示范区创建。
三是产业发展质效稳提升。推动出台《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联合印发《青海省“农体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
四是行业市场秩序强改善。推进平安文旅建设,开展“双百攻坚”专项整治行动,深化青甘联合执法,高效办结投诉7532件,回访满意率100%。
五是品牌宣传拓展新模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带队赴西班牙、匈牙利等地开展文旅专题宣介;“组团式”赴对口援青省市开展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话题量突破27亿次。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施国际化标准景区建设工程,高质量创建青海湖示范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质增效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谷长伟
2024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农牧业资源禀赋,紧紧围绕提质、稳量、补链、扩输四个关键环节,优化发展方式、扩大产品输出,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质增效。
一、共建机制不断完善。省委省政府、农业农村部建立并落实省部共建机制,省政府、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青海省进一步深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4-2030年)》,省人大、省政协将输出地建设列入重点建议提案。
二、政策保障持续强化。省委省政府把输出地建设纳入全省重要规划、重点项目予以倾斜保障,农业农村部在政策、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每年直接用于输出地建设的各级各类财政资金达130亿元。省级财政筹措50亿元设立高质量发展政府投资基金。
三、发展基础有效夯实。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8.3万吨,油菜产量达到33万吨以上,均创十年新高。共建成千头牦牛、千只藏羊生产基地200多个,海晏、达日2县入选国家级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青海三文鱼”公共品牌正式发布, 50万吨夏菜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西宁市成为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互助县建成全国最大春油菜制种基地。
四、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全省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累计突破3亿亩,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覆盖39个县(市、区)。新增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5个。青海高原冷水鱼正式获准向蒙古国和新加坡出口,海南州鲑鳟鱼养殖获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海西州32个特色农产品获得香港STC认证。
五、产业融合逐步深化。聚焦牦牛、藏羊、青稞、枸杞、冷水鱼等优势特色产业,累计创建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1个产业强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33个。
六、输出能力全面提升。聚力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青海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形象,“玉树牦牛”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在香港举办高原特色农牧业推介活动,设立运行“净土青海·高原臻品”青海(西宁)生活馆暨供港蔬菜基地,青海牦牛肉历史性获得供港准入,冰鲜藏羊首次供澳。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按照省委“两向两抓”部署要求,实施十大特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科学布局特色产业主产区,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构建完善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培育特色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输出渠道,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完善各项保障措施,推动输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省数据局副局长 陈卫军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锚定打造立足西部、服务全国的绿色算力产业基地的目标,培育壮大绿色算力产业。省委先后两次召开全省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大会,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省人大、省政协深入开展调研视察,多位省级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带队招商,相关省直部门和各市州通力协作、真抓实干,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政策体系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发布5项绿色算力地方标准,初步构建起集方案、措施、标准于一体的政策体系,为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改革创新方面。我们围绕高水平推进西宁-海东算电协同核心集群建设和高质量推动算电融合发展,深入研究细化重点任务举措。正在着力建设西宁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海东零碳算力产业园,加快推进柴达木微电网算力中心示范项目,聚力打造集“源网荷储”和绿色算力为一体的全功能绿色算电协同发展集聚区。
三是招商引资方面。我们组建了省级绿色算力产业招商工作专班,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地召开青海绿色算力招商引资推介会、座谈会。
四是算电协同方面。我们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部委支持,在我省清洁能源发展、绿算绿电优化配置、网络基础能力夯实、源网荷储协同、绿色算电场景应用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依托青海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升级打造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推动绿色电力向绿色算力转化。
五是交流协作方面。我们通过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等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等国家部委和单位,国家电网、三大运营商等中央企业,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各兄弟省市倾力支持我省绿色算力发展。我省第一家省外科创飞地——青海(北京)科技创新基地暨青海(北京)绿色算力创新基地挂牌运行。
六是产业生态方面。我们持续推动拓展产业领域,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巩固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目前,百度已在海东、海南等地建立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基地,海东市联合蚂蚁集团打造呼叫中心,省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在国内首创集中功率预测模式,“数字盐湖”建设加快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力争在深化改革创新、建强算力集群、持续招大引强、拓展产业深度广度、深化特色应用赋能、提升“数据援青”质效、壮大数据标注产业、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青海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援青力量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 常途
我于2022年7月25日随上海市第五批援青干部联络组抵达西宁,开展为期三年的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来青两年半来,我始终牢记组织嘱托,努力工作,以帮助来自果洛牧区的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付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一、人民情怀,领袖风范
去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我和全校师生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领袖风范。总书记是真正把来自牧区的孩子视作自己的孙辈,孩子们的成长进步有“习爷爷”的关心关怀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在学校思政课教室,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高兴看到我们学校将思政课内容融入日常。总书记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二、教育援青,点亮梦想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背景下由沪青共建的一所寄宿制完全中学,是为了满足22万名果洛各族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建设的学校,是上海对口支援果洛15年来建成的最大单体项目。5年多来已有1760名果洛学生入学就读,其中约70%的孩子为牧民子女。
近年来,学校依托教育援青机制,每年选派具有培养潜力的校领导及骨干教师,到上海优质学校挂职锻炼、跟岗研修,提升教师的管理水平、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上海援青教师团队主动承担“传帮带”任务,组织帮扶人才与本地人员按照至少1:3的比例建立结对关系,逐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一对一”“面对面”签订协议,“一人一档”建立跟学档案提升“传帮带”质效。外地教师“走进来”,青海教师“走出去”,单向的支教成了双向的交流。
三、硕果累累,初心昭昭
学校开办5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开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注重思政课建设,通过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等,增强学生“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2024年学校高考平均上线率62.2%。我们创办青少年管乐团,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引发广泛关注和好评。学校也有幸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青海省美育示范校等。
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2025年,我们援青团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组团式”教育支援工作的各项要求认真开展工作,为学校发展创造条件、贡献力量,为教师发展提供帮助、示范引领,教育引导全体学生珍惜良好条件,心怀感恩、努力学习、成人成才,为报效祖国、建设家乡打好基础,为青海教育强省建设贡献一份上海援青力量。
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后半篇”文章
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村委会主任 王正才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以来,中川乡金田村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在省、市、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挥部的有力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干群同心、攻坚克难,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群众安置高效有序。省市县党委、政府规划了234.02亩用地,投资9019万元修建了金田新村,一期修建面积80平方米房屋89套、120平方米房屋67套,160平方米房屋30套,并配套建设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矛盾调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和集幸福食堂、老年活动中心、儿童之家、四点半学堂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中心建成投用。
二是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省市县各项民生保障措施接续发力,就医、就学、就业等方面政策全面落实。2023年12月25日,村卫生室、乡卫生院迅速搭建板房恢复诊疗服务。2023年12月27日,中川乡中心学校恢复线下教学,29个教学班1483名学生复学上课,其中,我村学生69名。积极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措施,鼓励动员村民投入重建工作,以工代赈项目用工20余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积极谋划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路子,一手抓群众回迁入住,一手抓产业项目谋划,统筹推进新村产业项目,金田村麻花、月饼加工项目正式投产,今年计划实施金田草滩村灾后重建村集体温棚蓝莓种植产业,预算投资4500万元。
三是社会大局安定祥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受灾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扣元旦、春节、元宵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各类演出活动10余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耐心细致、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排查化解矛盾197起。组织村“两委”、党员、包村干部为群众详细解读原址重建、维修加固、救助标准、建设程序等政策23次,宣传教育覆盖1000余人次。
下一步,金田村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分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深挖发展潜力,将灾后重建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等一体谋划,坚持“山下有新村、山上有基地、振兴有产业、幸福有盼头”工作思路,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做到抓搬迁与兴产业同步推进、管当前与益长远统筹兼顾。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