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航拍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村集中安置点。陈俊 摄
蓦然回首,积石山6.2级地震已过去一年。陪伴灾区抚平伤痛的,不只是如流水般逝去的时间,更是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那些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是镌刻在历史年轮上的温暖瞬间。
海东人民以坚强、希望与幸福为音符,交织出穿越灾难、崛起于危难的动人乐章,书写着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强与奋进,生动描绘出群众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画卷。
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受灾群众喜迁新家园
1月1日清晨,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落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上拉边村马文林的新家。室内几盆绿植生机勃勃,给整洁干净的屋子增添了几分温馨。
马文林往炉子里添了几块煤,炉火熊熊燃烧起来,不一会儿,炉子上炖煮的手抓羊肉便香气四溢。随后,他又将瓜子、水果摆放在茶几上,准备和家人在这崭新的居所共度新年。
“原来这间屋子的窗户在隔间,光线有些暗,镇党委的韩忠勇书记提议改造一下,改造后整个屋子亮堂多了。”马文林对重建后的房子十分满意。他指着西南角的房间说,从房子的规划设计,到开工建设,再到建材的选用,韩书记和村“两委”事事操心、帮忙。
“灾后恢复重建是去年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白庄镇党委书记韩忠勇表示,全镇党员干部把灾后重建作为“主战场”,精准施策,助力百姓实现安居梦想,齐心协力画好灾后群众住房品质提升的“同心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愈发深厚。
灾后恢复重建伊始,海东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在推动农房建设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的同时,充分尊重并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维修加固的农房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貌,重建的农房则采用砖混结构。
地震中,共产党人那感天动地的身影,依旧活跃在灾后重建的艰难征程中。
高原儿女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紧跟党中央的奋进之志不断凝聚,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海东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全市579个党组织、1.3万余名党员,将灾后恢复重建当作磨炼党性修养的“试金石”、淬炼能力素质的“磨刀石”、锤炼工作作风的“砥砺石”,成为重建幸福家园的中坚力量。
真情在这片逐渐复苏的土地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
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59.8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240个项目全部完工,3.65万户受灾群众喜迁新居,在青藏高原创造出当年规划、当年建成的重建奇迹。
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基础设施实现新改善
“用一束朝阳,点燃祝福的烛光;用一缕白云,写满回忆的诗行;用一朵鲜花,充盈感恩党的芬芳……”1月2日,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中心学校内,校园正中心的国旗迎风飘扬。孩子跟着老师逐字逐句地念着诗句,清脆的童声与教学楼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大字交相辉映。
塔加乡党委书记徐寅曦介绍,积石山6.2级地震致使塔加乡中心学校多处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受损。经过灾后重建,总投资425万元的灾后重建项目顺利完工。
灾后重建,既是在废墟上的“原地起立”,更是为未来发展的“平地起跳”,如同在白纸上绘制最美的蓝图,在废墟之上建造最美的家园。
——投资2.75亿元实施47项教育类项目,新建、修缮学校60所,维修加固、重建校舍125栋,灾区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备得到根本性改善。
——投资0.63亿元实施9项医疗类项目,新建、改建医院及卫生室17家,灾区的医疗环境得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投资3.48亿元实施8项交通类项目,改造5条国省道路,修复整治57条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3.85公里,群众出行更加安全。
——投资6.83亿元实施43项水利类项目,修复治理河道53公里,维修重建供水管道303公里,新建规模化水厂4座,有效保障15.85万名群众的供水安全以及5667公顷农田的灌溉。
如今,灾后重建校园里传出的琅琅书声,焕然一新村庄上空飘荡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挥洒的滴滴汗水,构成了海东大地最坚毅的图景。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社会和谐展现新面貌
新年第一天,刚搬入新居不久的甘艳荷早早起床,把新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准备了丰盛的美食,迎接前来串门的亲戚。
“真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冬天不再寒冷,孩子上学也方便。对我们一家人来说,进城住楼房,是灾后到现在最幸福的事。”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史纳新区滨河花园小区里,甘艳荷感慨万分,她觉得幸福生活在此处启航。
甘艳荷的新居是三室两厅,南北通透的布局,简约现代的装修风格,再加上几幅寓意温馨的装饰画点缀,整体给人一种舒适、整洁、温馨的感觉。
年逾五十的甘艳荷来自民和县马营镇罗家沟村,家中六口人,收入主要依靠儿子儿媳外出打工。地震致使她家的房子坍塌。
“以前的房屋被鉴定为D级危房,后来我们选择购买保障房进城安置的方式。政府补贴16.5万元,自己再筹集一部分,加上装修花费的8万多元,全部下来花了三十万元出头,真的很划算。”甘艳荷满脸笑意地说。
甘艳荷的“新生活”,正是当地选择购买保障房上楼安置灾后重建搬迁户的一个缩影。和她一样,在县城滨河花园小区内的搬迁户达600余家。
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村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是当地党委政府为受灾群众建设的新家园之一。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党委政府规划了一间房屋作为商业用房。
“党的政策实话好,不仅把我们搬了下来,还为我们谋划好了谋生的出路。家里的铺面我打算卖点小吃,免费承包的大棚我打算种点蔬菜,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村党支部书记马世明满怀憧憬地说。
民生之事最能温暖民心。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聚焦受灾群众就近就业。优先吸纳近万名受灾群众参与物资转运、危房拆除、垃圾清运等工作,并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带动灾区群众就近务工增收过万人,发放劳务报酬上亿元。
——聚焦受灾群众稳定增收。紧紧围绕受灾群众急需的受灾畜牧业恢复、后续产业提档升级、到户产业补贴等需求,投资1.69亿元谋划实施33个项目,进一步提升受灾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
——聚焦灾区后续产业发展。统筹利用民族团结、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谋划实施特色产业项目,提高灾区农业特色产业的综合生产力。
——聚焦国省战略机遇和政策利好。锚定兰西城市群建设、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等契机,谋划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项目,不断把灾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
如今,海东三县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受灾群众实现居家有住房、上学有校舍、治病有医院、城镇有功能、水电有配套、出行有道路,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托起稳稳的幸福。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