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是家乡,也是远方。大寒已至盼春来,1月21日,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流浪荒野营地,只见远山悠然,闲情惬意,乡村与城市交相辉映中,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品咖啡、望远山、玩游戏;
是田园梦,也是乡村振兴梦。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独栋小别墅传来阵阵欢笑,村村铺通条条坦途,“美地花田”里蕴藏来年丰收,一种乡愁直击心底,让人沉醉其中;
是城市群,更是“朋友圈”。协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系列合作协议落地见效,加快红古—民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唱好兰西“双城记”。把兰西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支撑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格局、维护西北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城市群……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强化协同联动,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相互融合、同频共振,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显然,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城乡融合,离不开乡村全面振兴
曾几何时,乡村虽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农产品及独特的自然风光等资源,但发展相对滞后,也使得“乡村”的观望者们对“城市”充满期待。进入新时期,推动城乡融合,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让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势在必行。
望向清清黄河、林海草原和山水田园,省人大代表羊壮太的家乡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铺就了一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乡村振兴多彩画卷。
走进团结村,村道两侧环境干净整洁,院墙外文化墙引人注目,修缮一新的农户门庭、完善的污水管网,怡人的小游园……网红地“美地花田”投资8600余万元开发建成了生态种养体验区、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民宿餐饮休闲度假区、亲子研学度假区、休闲娱乐度假区等五大功能区17个观光体验项目。
近年来,团结村通过政策扶持、入股分红、购置商铺、资源租赁等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活面貌。按照羊壮太的话说,“团结村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
团结村的故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2024年,青海新建农村户厕2.11万座,新改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5733公里,和美乡村建设覆盖率达80%。城镇新增就业6.4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9.38万人次……从党和政府的政策红利中,从群众不断增加的收入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青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到户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民宿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再扶持打造一批青海拉面“三店合一”样本店……锚定产业“四地”建设目标不动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青海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科学定位、政治嘱托、发展厚望、奋进激励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协调发展,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省人大代表、西宁市湟中区委书记韩俊良表示,湟中作为典型的半农半郊地区,推动城乡融合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韩俊良认为,要想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就必须加强产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就湟中而言,需要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依托西宁“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契机,培育一批具有高发展潜力、高品牌影响力和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集群。按照“农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思路,深度挖掘区域内乡村特色旅游资源,持续加大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和推介力度。
要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为城乡融合夯实基础的同时,还需要一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对此,韩俊良说:“要健全城乡规划统筹机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区域服务下沉、资源下沉、治理下沉,持续缩小城乡差距。以‘以城带镇、以镇连乡’的思路,推动城乡之间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合理流动。”
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这种温情的发展,在省会能见到,在江源玉树亦然。
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青海古藏村文旅小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以城带镇、以镇连乡”,推动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曾经的青山绿水家园,如今变成了打卡景区,超过2亿元的投资,实现“保护与开发”“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让藏文化文旅小镇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底气更足了。
同时,文旅小镇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高原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建设统筹起来、一体推进,持续强化协调联动,以问题导向编制生活污水处理、垃圾综合治理等专项规划,确保人居环境干净整洁,为城乡融合夯实基础。
“坚持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建立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机制”“努力建设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展现出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一次城与乡的格局重塑。
共同富裕,绘就各美其美、和美共荣新画卷
城乡融合使得城乡人口、产业、人居、文化等要素逐渐交织融合,呈现一体连续的空间特征。
这是一组来自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统计数据:2024年我省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75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322套,发放租赁补贴4843户、1453.92万元。我省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8%以上。
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苏家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季鹏对照政府工作报告,逐字逐句地摘录着关乎“乡村”“城镇”的信息。
“我坚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我省农牧业基础会更加稳固,农牧区发展会更加繁荣,农牧民生活会更加红火。”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温泉乡温泉社区党支部书记才桑吉建议,面对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迫切需要统筹解决农村居民医疗、养老、教育“三大问题”,真正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体融合。
省政协委员、青海省电器行业协会会长刘祥介绍,全省自推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通过主动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增设新车、新摩托车、家电及其他智能设备购置补贴,以及9类家电省级补贴,达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青海拉面、青绣、互助家政、大通护工等49个特色劳务品牌发展壮大,促使形成以产兴城、以业聚人,更好满足农民就近就业,甚至安家需求,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省覆盖,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提升幅度全国第一;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保待遇、救助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危旧房改造等惠民政策的实施,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在青海,城乡的发展是全面的,更是多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相互融合,更是同频共振的。
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必然要求。坚持全域统筹、分类施策,做活城乡融合“大文章”,青海努力下好区域协调“一盘棋”,一幅各美其美、和美共荣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高原大地徐徐展开。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