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
绿道景色如画
操作设备 西宁深能湟水环保有限公司
西宁城市一角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祁国彪摄
随着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成投运,西宁市在青藏高原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对于省会西宁而言,这是一次从无到有的尝试,却开启了一次从有向“优”的探索,不仅减轻了发展对生态的承载压力,更增加了青海的生态重量。
于西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一个个因地制宜的工作举措,一次次保护生态的务实之举,当一切工作从量的“物理累积”产生质的“化学反应”,西宁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在全省率先破题,生活垃圾从填埋实现焚烧,热能转化为电能输送至千家万户,变“废”为能从理想照进现实,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无废”之轻正在为生态增颜、为发展扩容。
率先实现全域“零填埋”
沿着蜿蜒平坦的山路到达西宁深能湟水环保有限公司,一辆辆装满生活垃圾的转运车过磅入厂,把垃圾倾倒至垃圾池后离厂。在集中控制室的监控屏幕上看到,被转运来的垃圾倾倒至垃圾仓,经发酵、控干后被垃圾吊送至焚烧炉,再经高温焚烧、炉内脱硝、蒸汽发电等各道工序,最终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
据西宁深能湟水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永彭介绍,企业配套4台日处理能力750吨的焚烧炉,目前西宁全市及周边部分县域每日进场的垃圾量在2200吨左右。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西宁市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维度谋定思变、抢抓机遇,突出问题导向,找准切入点、着力点,于2020年8月,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进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全省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23年4月第一台炉子正式点火焚烧,2023年11月实现全市五区两县及四个园区生活垃圾全部焚烧处理。
王永彭告诉记者,垃圾在焚烧过程中炉温不能低于850摄氏度,经过高温焚烧、炉内脱硝去除氮氧化物等处理后,有害物质可以实现分解。焚烧使得生活垃圾有了一个妥当的处理方式,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如何实现达标排放?
王永彭表示,在烟气处理车间,通过脱酸、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等工艺处理酸性气体和颗粒物粉尘,烟气经净化达标后从烟囱回归自然。同时,还安装了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和相关部门实现了数据共联,并对社会公众开放,各项环保指标随时接受社会监督。
作为西宁市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有效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实现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王永彭还说:“经过高温焚烧后产生的少量不可利用的飞灰经螯合达标后进行填埋,项目配套建设了总库容77.2万立方米的飞灰填埋场。”
作为一家企业,如何承担企业责任,就是在本地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让企业效益与民生效益同频共振。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厂内生产一线员工中三分之二是来自本地的高校毕业生,而且还包括检修等三方企业,将近200人实现就业。
生活垃圾变废为“能”
生活垃圾实现焚烧发电,通过项目的联通,变废为“能”实现了经济效益,对于焚烧发电厂而言,主要以处理垃圾为主。王永彭说,企业每天处理垃圾超过2000吨,为西宁市“无废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产生的电能还能输送至千家万户,产生经济效益。
焚烧发电厂自2023年4月28日开始接收主城区的全部生活垃圾,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接收处理生活垃圾约120万吨,累计发电量约53000万千瓦时。
“从生态效益看,生活垃圾实现焚烧发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填埋方式,不仅可以节约用地减轻环境负担,而且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王永彭说。
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到了焚烧厂后,无用的垃圾经过焚烧转化为可利用的电能,并网后送至千家万户,这也是一个惠及民生的项目。说话间隙,王永彭算了一笔生态账,2024年处理73万吨垃圾,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20万吨,碳减排约30万吨,可供约13万户家庭一年用电,等同于植树约1700万棵。
正如王永彭所说,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焚烧产生的热量加热水,水蒸气在汽轮发电机的带动下产生电能,实现并网送电。和过去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既节约了能源,而且让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异地转运焚烧处理,全部生活垃圾转运至此用来焚烧发电。对于各县域而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好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已累计焚烧处理1.8万余吨,有效解决了环青海湖地区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因为一个项目,本无用的垃圾成了资源,不仅实现了发电,而且焚烧后产生的可利用炉渣再转运至下游的一家配套企业,炉渣就成为了生态砖等建材的原材料,而且焚烧后剩下的一些铜、铁、铝等金属也实现了可回收利用,原本无价的东西有了附加值和含金量。
谈及今后打算,王永彭表示,将借助厂区打造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工业旅游”四位一体的现代化能源生态园,配套建设包含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工业艺术、互动游戏等板块的科普展厅,通过科普宣传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知晓垃圾如何“变废为宝”。
无废城市抓在细微
从过去填埋到焚烧发电,生活垃圾实现变废为能,处理方式的改变,映射出城市发展的跨度,生动印证了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辩证统一。改变的是发展方式,不变的是保护生态的决心,在变与不变间,西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步伐更加沉稳有力。
正如西宁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心主任董发辉所言:“生活垃圾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焚烧发电项目让生活垃圾实现了零填埋,是适应环保和发展之需,基于新技术推动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的有效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更加严格。”
目前,西宁市全面实施《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45%和88%以上,示范居民户数达50%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无废”建设让城市更“轻装”,董发辉告诉记者:“以前固体废物的处置渠道比较单一,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一方面从固体废物产生、堆存、运输再到处置各环节提高规范化程度,另一方面进一步打通延伸优化固体废物的处置链条。”
话到此时,董发辉还专门提到目前“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无废“细胞”建设。2024年,西宁市深入开展无废机关、无废校园、无废商超、无废市场等建设,在第一批八个类型“无废细胞”建设完成和延续推进基础上,创新“无废细胞”类型,扩大建设覆盖范围。截至目前,第二批“无废细胞”已按程序完成发布,“无废细胞”总数957个。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当下更在长远,围绕生活垃圾领域,我们将从分类收集上更细化,在转运模式上更优化,在处理处置上更规范,更好地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董发辉表示。
【守望者语】找寻保护的 “最优解”
得益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实施,西宁市在青藏高原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和传统的填埋处理方式不同,这是一次质效提升的向上跨越,让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城市的发展,给生态保护、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一些思考,需要从上到下的探索和实践。当一车车垃圾从城区及周边县域运送至焚烧发电企业,再经过高温焚烧、工艺处理等工序后,最终转化为电能并实现并网输送,西宁市生活垃圾处理有了一种全新的处理方式,而这正是在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中找寻到了“最优解”,通过焚烧发电让垃圾有了去处也有了用处。
生活垃圾是“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受访者从多角度介绍目前西宁市区生活垃圾将如何从源头至末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在现代化的工厂车间,智能化自动化不仅为企业生产带来了便利和效率,而且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变化,也在印证着青海生态环境正在创新中找寻突破和出路。
四年前采访时,西宁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正处在试点阶段,而今随着一项项工作的推进、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脚印正一步步扎稳,较上次明显不同的是,那些当年还在立项或推进的项目已经发挥各自的作用,“西宁经验”“西宁模式”也被省内众多市州或县域借鉴学习。
在对企业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生活垃圾实现了异地转运焚烧。对于这些县域而言,虽然增加了远途运输的成本,但立足生态算笔长远账,降低了垃圾填埋场的运营成本,而且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改变,降低了生态环境风险,尤其是对于环湖县域而言,长期效果更为明显更可持续。
垃圾关系民生,所以通过分类从源头做好减量,在示范小区投放配套设施基础上,仍需要从宣传上加大力度,健全机制、完善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居民不断深化生态环保理念,树牢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意识,从生活垃圾的最前端源头做好分类。
在企业采访时了解到,西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不久的将来向社会公众开放,将通过科普宣教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垃圾如何实现从废物向资源、从无用向有用、从无价向有价转化,让人们刷新刻板印象的同时,让人们付诸行动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者、宣传者,通过一个又一个个体带动起群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营造更加宜居优美的环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加可触可感。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