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蜂产业是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空中农业”。它具有一次性投入较少、长期受益的特点,基本不占耕地,对环境友好。同时,养蜂与农业联系密切,蜜蜂授粉能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增产潜力最大、成本较低的有效措施。蜜蜂传粉创造的经济价值,往往远超其蜂产品本身收入,甚至高出数倍。
因此,蜂产业是一项高效的生态避灾型农业,也是大健康产业中极具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青藏高原腹地,一个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蜂产业正蓄势待发。青海,这片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土地,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独特的生物资源。本文将以花宝蜂业的发展历程为窗口,透视青海蜂产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前景。
青海蜂产业:独特优势与价值洼地
青海,在全国蜂产业版图中地位重要却又常被忽视。
青海发展蜂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巨大,经济效益良好。蜂产业对农业和生态保护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高寒地区的温室大棚种植,蜜蜂授粉相比人工授粉,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增产效果尤其显著,平均增产率可达35%以上。
青海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唯一优质蜜源基地。“这得益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长日照、大温差、洁净空气和无污染环境,植物生长周期长。独特的地理和环境,造就了青海蜂产品绿色生态的高贵品质,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青海省蜂产品协会会长、青海省花宝蜂业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张敬群说道。
丰富、优质、稳定的蜜源和粉源植物,为青海成为全国优质蜂王浆示范基地提供了坚实基础。每年,约有5000至6000户蜂农转场到青海放蜂,蜂群总数保持在100万至120万群。庞大的蜂群年产蜂蜜约6000吨、花粉4000吨、蜂王浆600吨,此外还产出蜂胶、蜂王幼虫、蜂蜡等优质产品。
张敬群认为,这正是青海蜂产品区别于全国乃至全球其他产区的核心优势,也是其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的根本所在。目前,青海省涉足蜂产业的企业近30家,如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藏蜜”、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百里花海”等品牌发展势头良好。
蜂产业在青海的价值远不止于蜂蜜、蜂王浆等初级产品。它是一个涵盖蜜源植物保护与利用、蜜蜂养殖、蜂产品精深加工与销售,并延伸至蜜蜂文化、科普教育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然而,与巨大潜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蜂产业目前在青海农牧业特色产业中的地位偏低。在主要特色农畜产品名录中,蜂产品尚未占有一席之地,这与青海优质蜜源地的地位极不相称。“青海蜂产业是一个价值洼地,但这个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和发掘。”张敬群感慨道。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蜂农数量少且老龄化严重,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现在养蜂的人就像农村务农的一样,多在50岁到70岁之间,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其次,政府对蜂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缺乏有效引导和扶持政策。目前,青海在蜂产业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空白,缺乏专门机构对接产业体系,导致许多扶持政策和资金难以落地。
此外,蜜源植物(如油菜)种植面积的减少,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原来种油菜的很多,现在越来越少了,这对蜂产业发展影响很大。”张敬群说。
面对挑战,发展青海养蜂业尤为迫切。“养蜂是‘空中农业’,不争水、不占地,不耽误蜂农从事其他工作,既能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又能增加农牧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张敬群强调。养蜂业还可与观光农业结合,发展蜂场旅游,让更多人了解蜜蜂文化,感受蜂产品的魅力。
花宝蜂业:前世今生与转型之路
在青海蜂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花宝蜂业是一个重要缩影。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见证了产业的起伏,也在不断探索自身发展之路。
花宝蜂业的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青海供销贸易时期,当时就已开展蜂产品收购与销售。历经多次改制,1998年改制为民营企业,一路承载着青海蜂产业的期望。
2009年是花宝蜂业的关键转折点。企业濒临破产之际,张敬群收购并控股了花宝蜂业。“我选择花宝蜂业,正是看重青海蜂产品的巨大潜力。”他回忆道。接手时,企业生产规模小、品牌宣传弱、销售渠道窄,近乎处于手工作坊状态。
为改变局面,张敬群决定提升产能。2019年底,花宝蜂业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绿色产业园建成占地3.3公顷的新厂,成为青藏高原门类齐全、规模领先的蜂产品企业。然而,新厂投产因故受到严重影响,预期的快速发展未能实现,反而背负了沉重债务。
面对困境,花宝蜂业积极寻求转型。传统实体销售萎缩,线上销售又面临假货冲击和薄利困境。于是,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工业旅游。
“我们发现,让顾客亲临工厂,见证生产过程,是建立信任、促进销售的有效途径。”张敬群说。2023年底,花宝蜂业正式启动工业旅游项目:组织团队在街头发放传单,邀请市民和游客免费参观,提供车接车送及餐食,并赠送蜂产品。工厂内,专业解说员向游客介绍企业历史、蜂产业知识及生产流程。
这种看似“笨拙”的方式,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业旅游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也带动了产品销量,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了青海蜂产品的独特品质,建立了品牌信任。
除工业旅游外,花宝蜂业还积极拓展渠道,与奇正药业等企业建立合作。近期,双方合作组织了“千人专列”活动——800多名广州客户来青旅游并参观工厂。活动不仅带来200多万元的现场销售额,更打开了与奇正药业的合作通道,获得了500万元订单。
“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人认识青海蜂产品的价值,让花宝蜂业成为青海蜂产业的一张名片。”张敬群坚定地说。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探索实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花宝蜂业深知创新是破局的关键。为此,他们在产品研发、生产工艺和销售模式上持续探索。产品创新方面,企业瞄准“药食同源”理念,积极推进蜂产品药品化。2024年底,花宝蜂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成为青海首家、全国领先的药用蜂产品生产企业。药用蜂蜜和蜂胶已投产,预计今年9月蜂王浆也将进入药品车间生产。
“蜂产品本身药用价值高,通过药品化,我们能更科学地宣传其功效,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张敬群解释。药用蜂产品不仅拓宽了产品线,也带来了更高附加值,并可进入药店销售,大幅拓展销售渠道。
但药品化之路并非坦途。为达到药品生产标准,花宝蜂业投入巨资改造车间、升级设备。“仅车间净化设备就花费500万元至600万元,环境要求堪比手术室级别(注:意指达到GMP标准的10万级净化车间)。”张敬群说。尽管投入巨大,企业认为这是提升品质、拓展市场的必要举措。
生产工艺方面,花宝蜂业坚持“减法加工”理念,力求保留蜂产品的原生态品质。“我们的加工就是去除多余的、不好的成分,绝不添加。”张敬群强调。这种理念为产品赢得了市场口碑和消费者信任。
销售模式方面,除工业旅游和经销商合作外,企业积极探索新渠道。他们认识到,单一依靠生产或销售都难以成功,必须走“产供销”一体化道路。“我们擅长生产,正努力寻找擅长销售的伙伴,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张敬群表示。
除了自身努力,花宝蜂业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青海蜂产业。“青海蜂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希望政府能将蜂产业纳入特色农畜产业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张敬群建言。
在高原的阳光下,花宝蜂业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为青海蜂产业贡献力量。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对高品质蜂产品需求的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青海蜂产业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在高原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