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涉及牲畜(牦牛)80头,知钦乡卖家还未收到交易款。”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这笔钱对卖家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江千乡买家这边只筹到一小部分,买卖双方互不相让,还在僵持。”
“两地村里的调解员准备好了,过去后咱俩各帮一方沟通,争取今天就把这事解决。”
“对,今天就待在那儿,咱们合力把两家的心结打开。”
……
7月25日9时,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司法局人民调解中心“雪莲茶事”调解工作室里,中心专职副主任旦正杰和老搭档旦木求在双休日依然早早到岗。
两人一边翻阅案件档案,一边确认矛盾纠纷要点、确定调解方案,为上午赶去的调解做最后的准备。此行,旦正杰和老搭档要驱车前往甘德县江千乡,调解一起牲畜交易经济纠纷。
作为一名70岁的退休老干部,本该颐养天年的旦正杰,在人民调解的路上从未停歇。由于在职期间表现突出、工作能力强,2015年5月退休后,他被返聘为班玛县司法局人民调解中心专职副主任。
加上在职时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时间,18年里,旦正杰跋涉于5000平方公里的高原大地,时常盘坐在牧民群众身边,倾注心力化解他们心中的烦闷与不解。
“2010年5月,我获得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这对我的激励很大。我觉得,那不光是一份荣誉,更是组织和群众对我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我必须坚持到底。”旦正杰说。
凭借18年积累的丰富调解经验和对牧区民情的透彻了解,旦正杰成为班玛县司法局人民调解中心团队里的“定海神针”。面对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他总能抽丝剥茧、精准施策,成功“啃”下数起历时多年、涉及多方利益的“硬骨头”,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旦正杰的记忆里,12年前成功调解的一起草山纠纷让他至今难忘。“在牧区,草山和牲畜是牧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靠,但总会因时间久远、界限不清等因素产生草山归属纠纷。”旦正杰说,那起纠纷的另一方在达日县,从纠纷出现到化解,前后拖了十余年。
“当时我和团队都在想,用什么方式能更有效地化解双方矛盾。以前,我们大多是调查了解情况后,直接去调解地开展工作。但那一次,我决定换个方式:先不急于到现场,在掌握纠纷来龙去脉的同时,与两地群众基础好、说话有分量的基层调解员碰头,一起商量方案,再一同到现场形成调解‘最强合力’。”旦正杰说。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奏效了。一件让双方“脸红脖子粗”的“揪心事”被成功化解,而且只用了一天时间。调解后,双方不仅握手言和,之后还常拿各自的牦牛做买卖。
“婚姻危机变闹剧”“兄弟反目成仇不惜‘以命偿耻’”“家庭财产争夺闹纠纷”……
一幕幕可能只在刷屏时见到的“剧情”,旦正杰都亲身经历过。“说真的,一般人没见过那样的真实场景。虽然旦正杰副主任年纪大了,在别人眼里或许觉得他思维不敏捷、行动迟缓,但在调解工作上,他向来冲在最前面。中心和乡、村的调解员心里都有个共识:‘只要有旦正杰副主任在,再难调解的矛盾纠纷都不怕’。”旦木求笑着说。
“哪里话,每一起成功的调解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得明白,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在掌握实情的前提下,用家常话袒露双方心声,用真心真情化解坚冰。”旦正杰说。工作时,他的手提包里总装着三件“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一本记满纠纷的记录本和印着二维码的普法手册。遇到通情达理的群众,他就变成条分缕析的“法律通”;面对情绪失控的当事人,他就当个善解人意的知心“大叔”或“大爷”。
说罢,旦正杰合上案件档案,拿出记录本,认真盯着其中一页勾画了几笔,对旦木求说:“老搭档,走,咱们出发。”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