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总工会和全省各级工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在省委省政府和全总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担当作为,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践行“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的工作宗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
思想引领更加深入。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教育引领广大职工增强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建立职工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3500多场次,团结引领广大职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入开展“省级群团宣讲基层行”“工运理论进党校”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职工群众、党员干部心间。投入专项经费1432.5万元,建设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227个、省级职工书屋示范点731个、职工便利型阅读站点170个,为230名劳模(职工)、96个基层工会配备书架和阅读一体机;发放电子职工读书卡100万张,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组织职工积极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网络宣传活动,凝聚起团结奋进建设新青海的强大力量。
服务大局更加有为。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金秋招聘月”等工会就业创业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工会就业服务品牌。拓宽困难职工认定条件,生活、医疗、助学叠加帮扶,生活救助金“按户保障”改为“按人保障”,完成现行标准下4.3万名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任务,脱困率达到98.4%。省总工会定点扶贫的大通县桦林乡鄂博沟、峡口、阿家沟三个村实现脱贫摘帽。制定实施关心关爱疫情防控医护人员十项政策措施,组织疗休养、免费体检、评先选优、走访慰问等活动,向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干部职工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截至2022年8月,疫情期间全省各级工会共筹集资金1.33亿元,帮扶慰问职工17.4万人次,其中省总工会拨付专项资金1.06亿元,帮扶慰问职工和一线防疫人员12.6万人次。投入资金2460万元,为8.2万名生态管护员、环卫工人、货车司机、快递员等职工群体开展免费体检活动。
主责主业更加突出。紧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基本职责,深化创新、打造提升送温暖、金秋助学、农民工健康体检等工作品牌。10年来,筹集送温暖资金3.66亿元,走访企业5000多家,慰问一线职工和困难职工36万人次。各级工会统筹发挥全省70个县级以上帮扶中心和8400个基层帮扶站点作用,共投入帮扶资金3.47亿元,开展专项帮扶8.04万人次,构建起常态化梯度帮扶长效机制。加大职工医疗和生活互助保障力度,累计参保职工群众177万人次,结报11万人次,结报互保金超过1.4亿元。深化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累计组织律师志愿者1000多人次,服务农民工10万多人次。开展实地公益法律服务活动1000多场次,调处劳动争议案件3000多件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次,援助农民工1万人次,帮助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加强劳模服务管理工作,建立4个省内疗休养基地;省部级劳模慰问金标准由1000元提高至2000元,向全国劳模、省部级劳模发放补助金(劳模“三金”)11983.22万元。建成218家“女职工温馨小屋”、7家全国工会爱心托管班、8家省级工会爱心托管班。为4400名一线女职工开展“两癌”等妇科疾病检查,开展400多场心理疏导知识讲座,近3万名女职工参加。
劳动竞赛更加精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围绕光伏、盐湖钾肥开发等优势特色产业和领域,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紧扣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举办10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比赛工种1000多个、参赛职工250万人次,涌现出1061名技术状元、5182名优秀选手。分别与广东省、上海市、海南省总工会联合举办拉面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打造了“青字号”技能竞赛品牌。深化“五小”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命名5个全国示范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100个省级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选树“青海高原工匠”44名,省级“工人技术明星”89名。推荐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77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5个、奖章98个和全国工人先锋号113个;评选青海省模范集体80个,青海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437名,五一劳动奖状76个、奖章173个,工人先锋号570个。
两个覆盖更加广泛。推动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两个覆盖,延伸工会工作手臂。深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以单独建会、联合建会、行业建会等多种方式,组建保安行业工会联合会、“菜蓝子”行业工会联合会、销售服务业工会联合会,房屋中介员、商场信息员、快递小哥等群体建会入会取得新突破,吸纳1.7万名三江源生态管护员入会;以货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为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9.4万人。不断夯实基层工会工作基础,省总工会本级经费的80%以上用于服务基层、服务职工,安排1.02亿元资金支持乡镇(街道)工会工作和职工文化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东西部对口援建工作,协调北京等六省市工会投入资金7633.7万元,援助我省六州涉藏地区工会建设服务职工项目471个。
工会改革更加深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以增“三性、去“四化”为目标,深化工会改革。《青海省总工会改革方案》中10个方面39条改革举措全部高质量完成,累计制定59个制度性文件,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全面优化提升,以制度建设推进改革任务全面落实见效,工会工作的政治性进一步增强、先进性进一步体现、群众性进一步彰显。28名工人被选举为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248名产业工人兼任市(州)、县级工会副主席,一线职工在各级工会代表、委员、常委中的比例分别达到80%、40%、15%。
产改效能更加彰显。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选择3个地区、17家企业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以项目化形式给予372.2万元经费支持,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8个方面的26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实。在全省五一劳动奖评选中,单列产业工人获奖比例,2019年表彰的劳动模范中产业工人占35%。91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专业技术职称,29名高技能人才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人选和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协同化建设更加有效。牵头落实《青海省推进群团协同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围绕构建“组织共建、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共融、人才共育”机制,将“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阵地聚集起来,将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打造“群众之家”,激活、拓展服务功能,共建共用、一室多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海北样板”“黄南模式”“海晏方法”等一批体现创新性、具有实践性、富有成效性的经验做法。省总工会投入专项资金2921.3万元,支持省级群团实施全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建设基层志愿者服务站等49个协同化项目,基层群团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阵地的“四缺”问题有效缓解。全省各级群团围绕建功立业、生态保护、维权服务等重点工作,实施协同化项目100多个,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
党建工作更加有力。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创建模范机关为载体,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机制,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工会工作和工运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第一议题”制度,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创新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主题党日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工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深入开展纪律教育、廉洁教育和警示教育,综合运用谈心谈话、走访调研、约谈提醒、督查检查和审计监督等多种形式,扎实做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动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机关。持续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健全工会领导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推进工会系统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研究室)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