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统筹推进黄河源区、湟水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水生态保护修复,每年为下游输送600亿—900亿m³源头活水;推进国土绿化提速、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国土绿化面积624.28万亩(1亩≈0.067公顷)、防沙治沙149.38万亩,黄河流域水利行业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km2,水土保持率提升到78.24%……”过去的一年,青海在推动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成效明显。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保护黄河从“无法可循”走向了“有法可依、循法而治”新阶段。作为黄河源头,保护黄河既是青海的一项重大责任,也是被黄河滋养着的万千青海儿女的共识。
2022年,青海作为召集人轮值省份承办首届黄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两个规则”,在黄河流域发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联手建设幸福河”西宁宣言》,构建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河湖管理保护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随着黄河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保护、治理、建设成为青海落实黄河保护法的关键词。
保护
从计划每一滴水开始
2024年青海水资源总量958.59亿m³,较上年偏多12.1%,较多年平均偏多49.0%;出境水量779.71亿m³,较上年偏多6.5%。水资源总量的提升,离不开青海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规划引领,依法治水管水兴水的有力举措,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实现了新突破、进入快车道。
坚持节水优先,统筹刚性约束与发展需求,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等指标分解至市州县,精准配置水资源。规范取用水管理,试点完成柴达木盆地取水许可项目统一移交换证,盘活水指标约0.8亿m³。一体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创建各类节水载体845个,全省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率达82.2%。
坚持空间均衡,抢抓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机遇,谋划储备11类338项水利重点领域项目,总投资约1240亿元。2024年开工建设项目471项,总投资243.2亿元,较2023年增长105.4%。引大济湟工程进入运行达效阶段,蓄集峡水利枢纽下闸蓄水,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大坝封顶,一批中小型水库和配套工程建成发挥效益,新增供水能力1.6亿m³,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累计核减水量1.94亿m³,创建各类节水载体825个。严格取水管理。完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410套取水许可换证,累计核减许可水量约0.8亿m³,用水指标进一步盘活。修订《青海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开展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建立省、市州、县三级联动监管、违规取用水问题线索常态化排查整改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取用水行为。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我省连续11年完成国家年度考核目标。
治理
力争每一滴水都达标
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是河湖管理保护中常见的突出问题,影响河湖流域的行洪安全和河湖健康,自“清四乱”行动开展以来,青海制定印发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分工方案,组织开展河湖安全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河湖水行政执法等专项治理,全面整治“四乱”问题。
为持续推动黄河青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2024年以来,在黄河青海流域组织实施了60个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08%。“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乡村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建成,96.2%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2024年黄河流域20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为100%,干流出省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扎陵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质为Ⅱ类,重要支流湟水河出省境断面水质为Ⅲ类。
保护黄河又不止于黄河。作为三江之源,青海坚持三水统筹,深化水环境保护治理。深入推进长江、黄河、湟水和青海湖等重点流域湖库保护治理,持续开展县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加快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工作,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完成重点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年度任务。全面排查整治工业园区水环境问题。安排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18.44亿元,支持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等34个项目,有效带动大保护、大治理。
建设
确保每一滴水都安全
黄河安澜,事关全局。3月31日,青海省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如期开工。工程规划范围内的黄河干流沿黄3州7县20乡镇共布置防洪工程47处,防护长度48.02km。工程将在尽可能不改变或少改变河流形态,维护河道现有防洪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沿河岸坍塌严重的河段修建防护工程,维持河流岸线的稳定,保护草场、耕地、林地、道路及基础设施不受河岸坍塌威胁,有效保障沿岸群众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安全,提高沿岸河道和湿地的稳定性,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该工程被水利部纳入“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青海省委省政府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将该工程列为省级重点项目全力实施,进一步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重大责任。
为有效防御水灾害,青海省水利厅完善统筹协调、调度指挥、值班值守等机制,实施水旱灾害固本强基工程,推进干支流统防统治,新建、续建水库13座,完成6座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建设、94座水库维修养护,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应对多轮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有效处置区域性特大洪水,实现超过工程设防标准的洪水不打乱仗、发生工程设防标准内的洪水不出意外、水库不因工作不到位造成垮坝失事、山洪灾害不出现群死群伤“四不”目标。
引大济湟工程全线通水,受水区100.49万亩田间配套项目具备供水条件,向西宁市区日供30万立方米优质水,有效支撑了湟水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健全黄河流域“天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25座,布设地表水手工监测断面64个,分别设置县级及以上和村镇“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46个和62个,实现主要河段和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全覆盖。
从保护到治理,从治理到建设,落脚点始终在保护。保一滴水、护一方人,保黄河,就是保民生。青海以保护黄河为己任,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也将随着黄河水不断奔涌向前。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