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总有一些温暖人心的力量,如璀璨星辰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青海好人”便是这光芒的承载者,他们用自己的故事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的榜样与旗帜。来自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镇夏家河村的村民夏文仙,以非凡的人生经历和无私的助人善举,书写出令人动容的篇章。
4月25日,记者在距夏文仙老家夏家河村一百公里之外的平安区,见到正在参加海东市组织的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她。尽管双腿残疾,行走须拄双拐,但她的眼神中闪烁着阳光、乐观、自信与善良的光芒,那股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瞬间就能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1991年,先天性双腿残疾的夏文仙降临人世。或许是命运的羁绊,她的残疾与父亲夏明德的遭遇有着关联——父亲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行走。然而夏明德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生活的贫困从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也未曾阻挡他求学上进的步伐。1984年,高中毕业的他以民办教师的身份,毅然来到古鄯镇中心学校夏家河村教学点任教,这一站,便是整整35年的坚守。
夏明德用一生为女儿夏文仙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女儿:只要坚强乐观、敢于拼搏,就能紧握命运的缰绳。
自小,在母亲的培养下,夏文仙不仅养成了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还与刺绣结缘。随着年龄增长,她的刺绣技艺愈发精湛。那时,她仅将刺绣当作消遣,从未想过这小小的针线活,竟能成为改变命运、帮助他人的“利器”。
高中时期,夏文仙病情恶化,无奈辍学在家,无缘大学。那段日子里,刺绣成为了她心灵的寄托。
2010年,十字绣盛行,夏文仙决定挑战自我,创作巨作《琴棋书画图》。当3.5米长、1.5米宽的作品完成,栩栩如生的画面惊艳众人,邻居和亲戚纷纷前来观赏。
这幅作品不仅见证了夏文仙的刺绣技艺,更成为她从自卑走向自信的转折点。此后十余年,她在刺绣领域不断探索,在县、市、省乃至国家级的各类大赛中屡获佳绩,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的企业家,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0年4月,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夏文仙注册成立民和仙秀刺绣有限公司。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她创新采用“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带动夏家河村及周边乡镇数百人学习刺绣,其中残疾绣娘37人,固定绣娘6人。绣娘人均月工资达1500元以上,这为众多乡亲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道路。
夏文仙不仅是出色的企业家,更是热心肠的人。教绣娘针线手艺时,她总是毫无保留。每当绣娘在绣坊集中学习,她都会精心准备一大锅热气腾腾的饭菜,让前来学习的姐妹、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甚至卧床病人,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川口镇的张宝花是一位下肢重度残疾的“80后”单亲妈妈,无法直立行走,生活艰辛。2020年11月,在民和县残联派驻夏家河村第一书记王小玉的牵线搭桥下,张宝花来到夏文仙的绣坊学习刺绣。
培训期间,夏文仙让张宝花住在自己家里,解决其吃住难题。行动不便的她,既是耐心的师傅,又是贴心的“保姆”。在她的帮助下,张宝花不仅掌握了刺绣技术,更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感动。
张宝花学成返家后,夏文仙依然心系着她,经常将订单分给她。考虑到张宝花行动不便,夏文仙还会带上食物和礼品,亲自上门看望并送货,及时通过微信将售卖的钱转给她。这份跨越距离与困难的情谊,是夏文仙助人为乐精神最生动的写照。
2021年12月,夏文仙受西宁市一家刺绣公司聘请,前往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为当地喜爱刺绣的牧民妇女进行技能培训,她细致入微的教学态度和精湛的技艺赢得好评。
2022年3月,来自果洛州的正尕、相兴吉两名绣娘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向夏文仙学习刺绣技艺。当时正在西宁参加培训的夏文仙,毫不犹豫地在西宁教了她们几天后,又将她们带回民和老家,手把手地传授技艺。
在绣坊培训的一个多星期里,夏文仙与两位藏族学员同吃同住,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分别时,她们紧紧相拥,泪水夺眶而出,那是不舍,更是对夏文仙深深的感激与眷恋。
夏文仙还经常给消防员送鞋垫、送荷包,带着礼物和学习用品去特殊学校看望孩子们……点点滴滴的爱心和善举,在民和“东大门”不断传递。
夏文仙以善良为底,以道德为笔,书写助人为乐的正能量,把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象化、具体化、鲜活化,让榜样的力量更具体、更直接、更实在。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世人,即使命运给予重重考验,只要心中有爱,就能以爱为针,绣出绚丽多彩的生命华章。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