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这里,蓝天白云常驻,绿水青山如画;
这里,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活力迸发;
这里,八方宾朋汇聚,开放格局日新。
近三年来,西宁市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交通为脉、产业为翼,在高原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壮丽画卷。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高原旅游名城,正在向世界绽放独特魅力。

强化枢纽功能 构筑开放共享新高地
作为青海省会,西宁市聚焦全省“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持续强化其核心集散与辐射带动功能。
交通网络能级显著提升。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启用,创新推出的冬春航季中转政策和航旅产品提升了出行体验。G0612西宁至和田高速湟源至西海段、G227线老城关经西宁至上新庄段等关键干线相继完成建设,农村公路项目稳步推进。西宁积极配合全省“五个1号”交旅融合生态景观大道建设,着力打造拉脊山、日月山等关键节点,推动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
国际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从青少年书画音乐交流到韩国地方政府驻华代表机构年会,从法德两国驻华大使联合访青到“中美生态小使者”线上互动,西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向斯里兰卡展示“西宁社火”“湟源排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传递西宁声音,显著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区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西宁积极与周边市州携手,联合举办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共同设计旅游产品,打造青唐城登山联盟平台,推出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开通西宁始发旅游专列,精心策划多条应季线路和主题路线,成功承办第二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彰显了作为中心城市在汇聚资源方面的强大磁力。
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近三年来,西宁市累计接待游客9484.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010.88亿元。西宁两次跻身全国自驾游十大热门目的地,荣登全国十大热门避暑目的地城市前三甲,入选2024年和2025年中国经典目的地榜单。湟源县成功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西宁作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集散枢纽功能持续增强。
激发市场活力 培育消费增长新引擎
西宁市通过丰富供给、创新业态、营造场景,持续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产品供给提质扩容。千紫缘景区新增水滑道项目,慕容古寨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日月山景区焕发新生机。文化演艺市场异彩纷呈,青海省首部旅游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成功首演,大型旅游剧目《天域天堂》实现驻场演出。资金支持精准有力,落实省级文旅专项资金支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旅企业发展。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打造沉浸式AI数字艺术展、艺术村、文化街区等一批文旅新地标。东西部协作结出硕果,太空舱、特色民宿等项目令人耳目一新。西宁文旅产业服务中心为孵化文旅企业、引进特色商品提供平台支撑。创新推出覆盖全省及青甘大环线的融合业态线路产品,有效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
消费场景多元融合。设立文创驿站,策划四季旅游线路,发放文旅消费券,争取各级专项资金推动服务提升。特色文旅商街夜市建设成效显著,下南关街、豹街等火爆全网,多次获得央视报道。湟源丹噶尔古城成功获评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千夜市、豹街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围绕不同时节和主题,策划推出多个主题、百余项子活动。通过多元融合形式,举办跨年祈福、民俗体验等活动,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冬季推出冰雪主题系列活动,成功将“冷资源”转化为“热产业”。积极推动康养项目建设,赴外地推介“黄金海拔康养之都”品牌,拓展康养旅游市场。
夯实产业根基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根本保障。
生态本底更加坚实。完成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维护管理,清理河道垃圾,修复步道,守护好城市“绿肺”。监测数据显示,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8%,湟水流域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为生态旅游提供了亮丽底色。
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实施东西部协作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签约多个文旅项目,引入省外资金。建成运营休闲综合体、文化体验中心、摩旅基地等一批文旅新项目。河湟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实施,进一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规划引领要素支撑。编制印发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启动高原康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立足长远,梳理谋划多个“十五五”储备项目。积极推动业态创新,吸引行业协会和户外品牌入驻,着力打造融合业态,探索创新商业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塑形铸魂赋能 彰显城市文化新标识
西宁注重以文化浸润旅游,以服务提升体验,以监管规范市场,不断擦亮城市品牌。
品牌活动引流聚气。联动全市场馆,策划推出国际徒步大会、明星演唱会等系列文旅活动。围绕“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成功举办足球赛、自行车赛、青年电影展等知名活动。全年举办多场演出,接待大量观众,实现“活动引流”与“消费转化”的良性循环。
服务监管提质增效。制定涉旅企业服务规范,推出暖心便民措施,让游客感受贴心服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增设投诉专员、实行通报制度等创新举措,游客满意度持续提升。出台旅游市场管理条例,实施专项行动整治市场乱象,涉旅投诉办结率100%,调解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并延伸至青甘大环线。
城市形象亲和亮丽。从免费提供节假日停车泊位,到深度保洁并延时开放公厕;从优化交通体验到开展城市微游活动;推动文艺展演巡演,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延时开放……西宁于细微处着手,全面提升城市友好度与宜居性。成功创建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域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城市风貌亮相央视栏目,美誉度不断提升。
品牌IP多维传播。系统实施城市IP植入工程,设置主题打卡点和网红场景,使城市形象更加生动可感。依托媒体平台发布大量信息,组织外出推介,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集中打响核心IP品牌。开展文旅形象和标识系统化宣传,打造主题公交站台和公交车,由点及面展示西宁独特魅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宁市将继续锚定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战略目标,不断夯实生态本底,深化文旅融合,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服务品质,努力将西宁建设成为令人神往的高原生态旅游胜地和八方宾客流连忘返的温馨家园。
(来源:西宁晚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