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参观海西州民族博物馆。
“照片里的王冠在哪个展厅?”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讲解员李雪睿工作一年多来,每天都会遇到游客举着手机照片询问。她早已习惯这样的对话,并熟练地回答:“在最后一个展厅。”
游客口中的王冠,正是珍珠冕旒龙凤狮纹鎏金王冠,这件珍贵文物历经两年时间修复后,现已“回家”并被陈列在海西州民族博物馆的展柜中。
步入博物馆,恍若踏入一条穿越柴达木的时光隧道,脚步在最后一个展区悄然停驻。展厅内,乌兰泉沟一号墓的壁画残片斑驳;展区一侧,陈列在恒温玻璃展柜中的王冠,翼龙昂首而立,立凤振翅欲飞,双狮威严如守护者,珍珠冕旒如星垂落,熠熠生辉。
李雪睿介绍,作为镇馆之宝的王冠以及与它同时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被安置在特制的展柜中,辅以3D互动屏,游客能360度全方位欣赏其精致细节,三维图像缓缓旋转,让珍宝的每一处都清晰可见。
珍珠冕旒龙凤狮纹鎏金王冠。
一位游客在展柜前驻足良久,指尖轻触互动屏时,鎏金王冠的纹路在光影中流转。“三维呈现太震撼了!”他指着屏幕感叹,“还有墓葬结构动画和文物细节视频,即使没预约到讲解,也能看清每道金丝、每粒宝石的匠心。”他的目光在展柜与影像间游移,瞳孔里跳动着对千年文明的惊叹与探索的渴望。
王冠精美,其出土过程亦充满传奇色彩。2019年,考古人员在抢救性发掘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时,在墓室暗格中发现一个木箱。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时,里面存放着王冠和金杯。这一刻,沉睡在千年暗格里的瑰宝,再现人间!
海西州民族博物馆展厅内也复原了墓室暗格,游客轻启暗格模型,王冠和金杯仿制品便展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穿越时空,成为那个揭开历史瞬间的幸运儿。
“刚出土时,王冠破碎严重,糟朽不堪。其主体厚度不足200微米,相当于三张叠放的A4纸。构成冕旒的2400多颗宝石散落一地,修复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在金冠片上进行了上万次精准焊接。”李雪睿介绍说。
出土于2018血渭一号墓的双狮日月金牌饰。
“王冠雕造之繁缛富丽,做工之精良,世所罕见,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文明的交汇点,清晰可见唐朝和吐蕃文化的双重影响,生动见证着汉唐文化、西域文化、吐蕃本土元素等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海西州民族博物馆馆长朱有振表示。
其实,在这座博物馆的展厅里,展陈着300多件金器,它们用璀璨诉说丝绸之路的千年传奇。从双狮日月金牌饰上双狮口含日月交相辉映,到镶绿松石金凤钗中深浅绿松石的匠心排布,再到人身鱼尾金饰片勾勒的奇幻想象……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用黄金书写的文化史诗。
当游客的目光掠过这些含金量逾80%的珍宝时,触碰的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工匠指尖的温度、商队驼铃的回响,以及多民族在青海道相遇相知的历史心跳。
出土于都兰县的人身鱼尾金饰片。李庆玲 摄
“双狮日月金牌饰中心由日、月和宝相花组成,两侧各浮雕一带翼蹲坐的雄狮,狮身镶嵌紫水晶,鬃毛怒张,前腿搭在宝相花上,后腿屈立,四蹄粗大,尾巴卷曲呈环状。这种设计展现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讲解员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古代工匠的敬佩之情。
“镶绿松石金凤钗钗首是一回首立凤,两支钗脚呈圆管状,中空,凤鸟站在一支钗脚上,另一支钗脚从凤鸟的胸前支出,残断。整个凤鸟镶嵌大量绿松石……”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双狮日月金牌饰、镶绿松石金凤钗、镶绿松石金链等,每一件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一一再现。而这些金饰都出自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热水墓群。
说起海西的墓葬,热水墓群无疑是核心篇章。这座始建于公元7至9世纪的吐蕃王朝遗迹,不仅是军事强权的见证,更通过丝绸之路青海道串联起中原、西域与中亚西亚的贸易网络,成为经济文化交融的枢纽。2018年血渭一号墓的发现更成为热水墓群乃至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的里程碑。
自1982年以来,在热水墓群出土了很多工艺精湛的珍贵文物。文物无声,诉说着土地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热水墓群出土的大量金饰,不仅是古代工艺的巅峰之作,更见证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
站在海西州民族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展厅,宛如进入一片璀璨的金色世界。每一件金饰都似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里,承载起千年传承的工匠精神与民族团结的深厚底蕴。如今,每一位踏入此地的游客,都能在这“金色饰界”中,聆听那份跨越千年的悠长诉说,感受那份永恒而迷人的魅力。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