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今日视点
炎疫情暴发,经济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这一年,我们同样面对史无前例的机遇,清洁能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大势所趋,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好消息不断传来:
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基本形成,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启动送电,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清洁能源运营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
乘风蓄力,千帆竞发,新兴动能加速培育,让青海在高质量发展新路上阔步前行。
逐梦蓝海,以清洁能源示范美好未来
塔拉滩上光伏板浩瀚万顷,如湛蓝的湖水波光粼粼;工业园区电池生产紧张有序,机械臂上下翻飞,有条不紊地运转……掠过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我们充分感受着能源绿色发展的脉动。
青海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乘势而上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青海收获丰硕,令人欣喜。
2020年7月15日上午,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送电,至此,青海开启了“绿电”直送河南,每年将向河南省输送清洁电量4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为河南送来8座100千瓦的发电厂,约占河南全省用电量的八分之一。
2020年5月9日0时至8月16日24时,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实现连续100天全部用清洁能源供电,覆盖三江源地区40万平方公里的16个县、23万电力客户,再一次刷新了全清洁能源供电纪录。
截至2020年年底,青海电网总装机规模达到403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2445万千瓦,占比达到全网总装机规模的60.7%,光伏超过水电成为青海省内第一大电源。
一组组喜人的数据,一个个优异的成绩,青海清洁能源产业交出一张振奋人心的成绩单,映照着青海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后的笃行和勇毅,向外界传递着青海责任、青海担当、青海信心。
在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新能源产业的坚实支撑。在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满产运行;在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新增800吨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首批产品出炉,标志着“黄河水电多晶硅”产能从年产2500吨扩增至3300吨;在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太阳能分公司,PEPC双面电池最高转换转化效率最高达到22.6%,N型电池转换转化效率最高可达23.6%。
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晶硅产能2万吨,在建产能3万吨,晶硅组件750兆瓦,逆变器、铝边框等产品产能可以配套同等规模光伏组件及电站建设。
那一排排如列兵阵队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风机绵延近百公里,在远山蓝天映衬下勾画出青海最独特的“能源地标”,在青海能源发展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厚植优势,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出青出海
包装精美的肉制品、酸奶,品类繁多的青稞加工产品,肉质鲜嫩的高原冷水鱼……如今,走进全国各地的超市,来自青海的特色农畜产品屡见不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对于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而言,绿色、有机、健康的农畜产品迎来大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我省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抓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休闲农业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加快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依托好山好水,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聚焦绿色健康有机,我省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全省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较行动实施前减少40%和30%以上;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以看到产品溯源地的设想成为现实,我省在全省30个牧业(半农半牧)县实施了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试点。目前,工程数据采集200万余头(只)。
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畜禽规模养殖场,却闻不到想象中的粪臭熏鼻的气味,整座养殖场通风透气,过道干净整洁。原来,养殖场产生的动物粪便都交给了青海省禾田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禾田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营有机肥生产,通过收集自建鸡场及周边各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粪便,对规模养殖场年产4.83万吨的干清粪加工成有机肥,销往周边蔬菜大棚、草业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有效解决了各养殖场及养殖户之间不能自行处理利用的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既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又提升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这是我省农牧业循环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2020年,我省绿色循环模式不断发展,在410个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提升改造,全省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95%,大型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有力推进了循环畜牧业发展,平衡了高原特有的生态。
抢抓机遇,大数据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2020年5月7日,细雨绵绵。这一天,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数据中心正式上线。这个坐落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数据中心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三期全部建成后,园区大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将达到10万架,一年的耗电量为60亿千瓦时左右,可以实现清洁能源就地消纳和多方共赢。
为什么选择青海,青海有何优势?
首先是突出的地理优势,以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为例,产业园选址位于共和县恰卜恰镇,海拔3000米左右,冷凉干燥的气候有利于大数据中心设备全天候满负荷工作,大数据产业园全年可通过天然的冷空气来制冷,电力消耗较炎热地区降低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丰富的绿色能源带来了低廉的电价,大幅节约了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从大数据到清洁能源,二者的结合让青海在风起云涌、方兴未艾的信息技术革命中,显得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随着5G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将呈爆炸式增长,数字经济发展已然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2020年,青海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斐然。全省行政村已全部实现光纤网络通达和4G网络覆盖。5G基站达到3146个,比上年末新增2522个,5G套餐用户数97.92万户,比上年末新增96.38万户,数字产业基础不断优化提升;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数字公共服务全面深入,智慧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在线教育、农村电商等业态蓬勃发展,数字用户消费扩大升级……未来之青海,数字经济必将成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新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途径。(钟倩)
视点短评
培育新动能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深入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立足自身实际融入国家战略、融入世界经济,是青海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青海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青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能量。
回望“十三五”,我们看到青海新兴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从绿电七日到绿电百日,从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全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升级到高原型风机制造及配套装备形成规模,再从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过半的省级行政区到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建成,短短几年的时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咬紧科技攻关这个关键,青海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电子级多晶硅、光伏逆变器等多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发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控加工中心等新装备,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提质升级,也成为拉动青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用5G、人工智能解决偏远地区医疗问题,运用大数据保护生态环境,传统农牧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显露头角……我们触摸到数字经济迸发的强劲动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数字经济的光明前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势头正猛,青海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数字变革,抓牢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发展瓶颈和短板,青海聚焦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新兴产业向高值化、高端化发展,努力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王臻)
故事传真
建设数字乡村开启振兴之路
1月18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的信息服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管理员才让扎西正在与直亥村的一位村民进行视频连线。针对视频中村民询问的结婚证办理流程、地点和所需材料,才让扎西逐一回复,并嘱咐对方作好记录,避免遗忘。
“这要在以前,我们想要了解基层的情况,最远的村子开车要两个小时,村民们有事要咨询要么亲自跑一趟,要么四处托人咨询。”才让扎西告诉记者,如今镇政府采用微信群服务平台,全镇已建微信服务群15个,入群4180人,不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接收到基层牧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去解决,而且针对部分不识字的老年人,通过视频和语音功能解决了沟通障碍,给农牧民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都得益于区域内网络信号的全覆盖。
2019年12月,贵南县列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115家试点单位。试点以来,投入2.25亿元资金,整合三大运营商优势资源,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建成4G基站283个,5G基站5个。行政村光纤宽带通达率达98.7%,实现了公路沿线、旅游景点、人员居住集中地等重点区域4G网络信号的全覆盖。
乡村治理涉及面宽,工作量大,事务繁杂,除了解决群众日常难题,建立完善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推动乡村党务、政务、财务等信息公开,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还建立了农民基础信息平台,将全镇7102户农民基础信息全部录入这个平台,让工作做得更加精准、精细。”海南州贵南县过马营镇党委副书记张瑞乐介绍。
覆盖农村的移动网络带来了便利,也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丰富了农牧区商贸流通体系,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治理中应用更加广泛。
在贵南县森多镇供销合作社里,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柜台上还放着一台电脑,经理拉格本正在通过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向全国各地的顾客销售当地的特色产品。
“目前我们已有600多种商品,完全能够满足周边牧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也能通过网络将我们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拉格本说。
依托数字乡村大数据的支撑,贵南县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逐步迈向深入,数字化管理,精细化治理,让农牧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逐步由脱贫摘帽向振兴之路迈进。(王臻)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