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十三五”以来,全省人社部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提升人才供给水平,切实加大人才引育激励力度,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广泛集聚各方面人才力量,奏响专业技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已达18.05万人,其中高端人才3000余人,较“十二五”末增加123%。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智力保障。
聚焦紧缺人才 加大靶向引才
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省人社厅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更加积极开放务实的举措引进各类人才,为全省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紧扣全省各行业、各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需求,首次编制发布《2019-2021年青海省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面向省内外发布365家用人单位3740个急需人才需求,为引才工作提供基础性精准性数据支撑。同时,会同省人才办制定年度引才工作方案,先后拿出2290个岗位,赴省外知名院校开展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工作,引进急需紧缺的博士研究生156名,进一步满足了用人单位需求。
柔性引才,助力脱贫攻坚。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拓宽引才渠道,灵活开展柔性引才,建立5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以海外赤子为国服务、博士后科技服务、专家基层服务行为载体,采取“项目+候鸟型人才”和“人才+精品项目”等多元化方式,柔性引进256名生态环保、农牧业、清洁能源、卫生领域国内外专家来我省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54项,建立了稳定、持续的柔性引才和人才智力帮扶长效合作机制。聚焦首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柔性引进急需的外省高层次人才31名,初步达成中长期合作意向项目7个,为三江源地区森林康养、特色产业链拓展、高原传染病检测能力提升提供了新路径。
强基提质,精心选才育才。落实“昆仑英才”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特贴专家”“青海学者”“青海省优秀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工作,269名“青字号”高端人才脱颖而出。加快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注重搭建创新人才支持平台,实现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在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等企业新增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省博士后工作、流动站达到11家,进入“双位数”时代,累计招收培养4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会同相关部门印发《青海省“人才+项目”支持服务办法(试行)》,对设站单位一次性给予30万元建站经费;对出站后与我省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博士后,一次性给予在青补贴40万元。同时,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发挥4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作用,集“学、帮、研、创、绩”为一体,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每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6.2万人(次)。
聚焦深化改革 用好用活人才
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新的职称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省人社厅对标新时期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需求,在多个方面勠力改革,力求创新,一系列利好新政接踵而至。落实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改革中关于“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的要求,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农牧、哲社等12项职称制度改革方案和18个专业系列的评价标准及相关配套政策,有力促进新一轮职称改革宏观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积极探索专家“举荐制”,增设党校人力资源培训专业、快递工程专业,打破以往申报职称“无对应系列(专业)”的窘境,破解了人才队伍发展难题。破除“四唯”取得实质性进展,技术创新、专利成果、成果转化、技术推广、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不仅可作为业绩还可代替论文。
聚焦疫情防控,关爱医务人员。第一时间出台疫情防控六项激励倾斜措施,在职称申报、人才选拔、岗位聘用、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聚焦职业发展,拓宽晋升渠道,对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原有政策进行升级,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通道,单独组建煤矿行业工程系列中级职称评委会,明确55种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聚焦扶贫攻坚,助力基层发展,推行基层职称评审“双轨制”,在卫生、教育、农林牧水领域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聘机制,实行“双拓展、一保障”优惠政策,569人取得“双定向”职称;聚焦优化环境,汇集援青人才,推出2020年援青人才职称评审6+2新政策,对援青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资历、实际贡献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优化,营造良好用人、留人环境;聚焦“放管服”,为主体“松绑”,对高校、科研院所、部分企业等12家单位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对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宁市分别下放中小学教师、卫生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同时建立了“四强化”监管机制,促进放权松绑与有效监管科学统一;聚焦行风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启动“互联网+职称评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784家单位启动首次职称评审网上试点工作,跨部门协同推进“快办”行动。省人社厅这六项举措让我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得到实惠,增强了人才获得感、成就感、归属感。
激励人才在基层建功立业
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持续加强基层支持力度。落实基层事业单位招聘倾斜政策,要求各市州拿出10%的岗位定向招聘基层项目服务人员,并设置一定比例的藏(蒙)汉双语岗位。2020年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中,六州本地区户籍考生占到考生总数的80%以上,有效缓解了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积极推动实行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县域(行业)内统筹管理使用机制,用活高级岗位资源,引导优秀人才向工作薄弱地区流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基层人才矛盾,我省着力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向艰苦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干部职工的倾斜力度,落实好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实行补贴水平的动态增长机制,向条件艰苦的偏远乡镇和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人员倾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切实帮基层留住人才,我省大力营造关心关爱基层人才的浓厚氛围,积极帮助基层人才解决问题,排除后顾之忧。(陈晨)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