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基地生产忙。栾雨嘉 公保安加 摄
编织氆氇。
1月25日,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青海洛多杰智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氆氇生产基地,“吱呀吱呀”的织机声声声入耳,仿佛奏响了新春序曲。此时的基地,被喜悦又忙碌的新春氛围所笼罩。
“过年穿上手工编织的氆氇藏袍,保暖不说,图的就是喜庆吉祥!”羊毛在公司负责人岗措手中上下穿梭,一块精美的氆氇渐显雏形。
“阿姐,你说得太对啦!”藏族姑娘白玛曲珍停下手中飞舞的梭子应和着。
“前两天逛了逛尖扎县的年货大集,氆氇缝制的藏袍、围巾、坐垫、背包可都是抢手货,很多游客争相购买呢!氆氇带着浓浓的民族风情,是独一无二的新春礼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氆氇就是‘藏毛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衣物材料。”岗措用手摩挲着刚刚织就的氆氇,介绍起来:“它以羊毛、牛毛为原料,通过手工纺织而成。春节期间,大家都盼着穿上用氆氇做的新衣、藏靴、帽子,红红火火地过年!”
提起与氆氇编织技艺的缘分,岗措深受父辈的影响。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也是村里备受敬重的手工艺人。每当过年或者参加家族重要活动前夕,岗措总会想起父亲在织机前忙碌地为家人赶制衣装的情景。那精美的经纬线里倾注着父亲对家人的关爱、对新年的期盼,也在年幼的岗措心中种下了传承氆氇编织技艺的种子。
父亲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更对这门传统手艺怀着一颗炽热的心。他告诉岗措,氆氇是藏族服饰文化的一部分。从出生时的襁褓,到成长过程中的服饰,再到重要节日的盛装,还有帐篷、坐垫等生活用品,氆氇贯穿了藏族人的一生。氆氇承载着藏族群众的生活印记,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不仅是一种衣物布料,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
相比棉、绸等其他布料织就的藏袍,氆氇织就的藏袍更为保暖、厚重,能抵御高原的酷寒低温。棉、绸虽可通过机器实现大规模量产,但在保暖性能与文化底蕴上,却难以与氆氇藏袍相媲美。
岗措说:“制作氆氇,通常要经过剪洗梳羊毛、手工捻线、织机纺织、剪修、染色固色、清洗等14道工序。”
在岗措看来,正是手工编织的细腻、复杂的工艺流程所沉淀的技艺,以及氆氇绝佳的御寒特色,赋予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衰的魅力,使其流传多年且愈发受到藏族群众的欢迎。
“新春佳节来临,我们还会特意织上应景的图案。比如说这吉祥八宝纹理,寓意新的一年万事顺遂、幸福安康。”岗措微笑着说。
就如同岗措父亲所说,氆氇编织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每一道编织工序、每一种色彩搭配、每一个纹理图案,都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一代一代后人能够通过这些实物,触摸到藏族文化的脉络。
而且,氆氇编织技艺的传承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老一辈手工艺人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传承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文化精神和民族认同感,让民族文化在岁月流转中保持鲜活生命力,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除了传统的氆氇制品,就在前不久,公司成功开发出全新的羊毛哈达。“过年的时候,我们为尊贵的客人献上羊毛哈达,身着崭新的氆氇藏袍,大家一起载歌载舞,那场面,别提多欢乐、多热闹了!”那欢乐的场景仿佛浮现在岗措眼前。
如今,岗措的生产基地已成功带动40名脱贫户和残疾手工艺人就业。在这里,大家按照计件领取工资,到了年底还有丰厚的分红。基地先后被评为“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基地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岗措等人坚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褒奖。
岗措和同伴深知,自己手中编织的不只是一件件氆氇产品,更是一份份对新年的祝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传承。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岗措和她的团队用双手织就了新春的幸福画卷。相信在她们的努力下,氆氇编织技艺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为更多人带来温暖与幸福。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