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总工会简介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一、省总工会主要职能青海省总工会是全省各级工会和各产业工会的领导机关。省总... 更多>
今年六月,省人大常委会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队伍,从古城西宁出发,带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嘱托和全省各族群众的期盼,踏上了为期两个月的食品安全“护航之旅”。
从河湟谷地的校园食堂到三江源头的牧家乐,从枸杞种植基地到冷链物流仓库,从龙羊峡的三文鱼养殖基地到路边的小吃摊,执法检查组的足迹遍布青海大地,以一次对全省食品安全的全面“法律体检”,以法治之力守护高原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四维联动” 织密法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省人大常委会对这次执法检查高度重视,常委会副主任担任执法检查组长和副组长,四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分检查组组长,高位推动、规模空前。
“这次执法检查,既要拿出‘绣花’功夫,又要亮出‘利剑’锋芒。”在6月10日的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上,副组长的话掷地有声。此次执法检查创新采用“补位融查”“多法同查”的特色模式,四个专业分组成立之初就立下“军令状”,要让法律条文在青海高原落地生根。
财政经济组的检查堪称“国门守卫战”。在西宁海关,检查组盯着报关单上的每一个数字,明确提出要求——“这些进口牛肉的冷链温度记录必须精确到每小时!”在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冷库前,组员们以“绝不能让一块问题肉流入百姓餐桌”为目标,戴着安全帽逐项核查。西宁海关严格执行“双抽检”制度,让进口食品在口岸和入市前“两关同过”,确保每一步都有“护航员”。
“孩子们的餐盘里,装着青海的明天。”在西宁市第五高级中学的食堂,教科文卫组打开“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屏幕上配菜的流程、消毒的时长等信息一目了然。青海创新的“五陪餐”制度,让包保干部、校长、班主任、教师和家长代表轮流“站岗”,时刻照看着校园餐桌。
在海南州的牦牛养殖场,农牧组的成员们蹲在牛圈旁查看饲料配方。全省推行的“承诺达标合格证”,让每头出栏的牦牛都有了“身份证”,看到从出生到屠宰的全记录,如同给高原特色产品系上了“安全带”。
在海西州的夜市,社会建设组的成员们和摊主唠起家常:“您这酿皮的调料保质期,可一定要上心!咱们不光要味道好,食品安全更不能忽视!”检查组了解到。全省统一建立“两小”管理台账,让2610家小作坊、2673家摊贩都有了“家规”。零散的摊位被井井有条地管理起来。
检查组成员表示,此次执法检查最鲜明的特点,是将政治高度与民生温度完美融合。检查组把“四个最严”要求化作牧民帐篷里的家常话、学校食堂里的检查清单。在玉树州,组员们向牧民讲解肉毒毒素防控知识;在海东市的拉面馆,随行的市场监管局专家手把手教店主填写进货台账……这种“接地气”的执法检查,既讲法律条文,又懂风土人情,让食品安全法真正走进了各族群众心里。
揭短亮丑 检查严谨
“执法检查不能当‘老好人’,要敢于揭短亮丑。”——这是检查组全体成员的共识。在两个多月的检查中,一些隐藏在食品安全链条上的“暗礁”逐渐浮出水面。
在一家肉类加工厂,检查组发现墙上的国家标准还是几年前的版本。“就像用老地图走新路线,迟早要迷路。”组员的话一针见血。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全省3488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中,80.27%是中小微企业和小作坊,很难承担开展全面检测的设备和人员成本。一个酸奶作坊的老板娘坦言:“我们凭经验做了几十年,哪懂什么检测啊。”
基层监管力量的薄弱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全省600余名监管人员要服务11.5万家主体,人均监管负荷达190家,相当于一个人要照看整个青海湖的鸟岛。在地广人稀的青南地区,一位监管员要跑遍全县的食品店,光是车程有时就超过500公里。“有时候真是顾此失彼,跑完这个点,那个点又得去看。”
特色食品标准的缺失成了“卡脖子”难题。青海的曲拉、牦牛酸奶等传统美食,至今没有专门的地方标准,企业只能套用通用标准。更麻烦的是标准“打架”,牛羊肉屠宰既有农业农村部门的行业标准,又有市场监管部门的安全标准,企业往往无所适从。
除此之外,青海80%以上的食品依赖省外供给,更让人担忧的是,进口生鲜的冷链断链风险较大,随时可能导致“翻车”。
这些问题的背后,既有共性原因,更有青海特有的“高原难题”。农牧民居多的生产结构、地广人稀的监管环境、多元文化的饮食习俗,都让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特殊挑战。在检查报告的起草会上,一位组员感慨:“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照搬平原地区的经验,得有‘高原方案’。”
出谋划策 “对症下药”
“提出的建议既要扎根本土,又要有价值!”这是检查组对建议质量的要求。经过反复研讨,一批结合青海实际又站位全国的“金点子”新鲜出炉。
在监管落实上,检查组建议打造“青海模式”。针对基层力量薄弱的问题,建议在偏远地区试点“移动快检”,如同草原医疗队一样,定期巡回检测。对校园食品,建议推广“青稞馒头”式的营养标准,明确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禁入令”。
在能力提升上,检查组的建议带着“青海温度”。针对专业人才短缺,提出“对口援青+本地培养”的“双轨制”,邀请东部省份的专家定期来青指导,同时在青海相关院校开设食品安全专业。
在立法完善上,检查组的建议体现“青海智慧”。针对特色食品标准缺失,建议设立“青藏高原特色食品标准专项”,让曲拉、牦牛酸奶等有自己的“身份证”。借鉴青海在藏药标准制定上的经验,推动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有效衔接。对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建议建立“源头可溯、去向可追”的监管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检查组提出“输入性疾病防控标准”建议,既针对问题,又为全国牧区提供了借鉴。建议中关于“食品安全总监培训40小时入法”的条款,源于对青海小微企业的调研,却具有全国意义。这些建议就像青海的光伏发电,既解决本地用电,又并入全国电网。
高原的夏天短暂而珍贵,这场为期两个月的法律“巡视”留下了深远影响。食品安全之路,任重而道远。唯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方能守护六百多万青海人民餐桌上满满的安全感。
(来源:青海日报)
©CopyRight 青海省总工会 All Rights Reserved. 青ICP备17001415号